|
展馆里的老物件述说着老一辈的辛勤劳作。 记者 陈烨 摄 |
墙上挂着稻草编制的蓑衣,展架上陈列着各种农耕工具,地上摆放着老式的石磨、水车……走进北仑区霞浦街道书院村老物件展馆,满屋子的老物件唤醒了“旧时光”。 “让老一辈回忆以前的辛勤劳作,让年轻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书院村党支部书记汪明伟、村老年协会会长周万龙以及前任会长王海帆,为了促成展馆落地,他们花了整整一年时间。 展馆里的200多件“宝贝”沾着泥土气息 展馆建在村文化礼堂外,面积不大,100多平方米,但装下了200多件“宝贝”。犁耙、锄头、镰刀、箩筐、石碾、扁担……老一辈曾整日为伴的农耕工具,如今正静静述说着过往的故事。 对于这些沾着泥土气息的“宝贝”,今年79岁的王海帆如数家珍。地上摆着一个长约1米的篮筐,像是婴儿摇篮,但外形相较之下又大了许多。见记者满脸疑惑,他现场当起解说员:“这个是新娘子出嫁时用来装嫁妆的,妇女生孩子或是有人生病,都可以用这个来抬去医院。” 记者看到,根据老物件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展馆利用围墙隔断划分了三个区域,分别是生活用品区、粮食加工区和收获区。 “这是编草鞋的工具,草鞋大家都见过,但这个工具很多人不认识。” “这是以前用的木质水车,可以把河里的水翻到田里。”相比馆内的许多小物件,摆放在展馆最内侧墙角的水车很醒目。与圆盘式水车不同,这个狭长形的水车长约1.5米,为龙骨结构。 过去,生产、生活工具多是竹制或木制的,这些老物件在时光打磨下,覆上了一层厚重感,带着记忆的温度和情怀。 采访时,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进来,看看这儿,摸摸那儿。熟悉的老物件,似乎将他带回当年的场景:春日里,赶着牛,牛牵着犁,新翻的田地散发泥土芳香;秋日里,满眼金黄,刚收下的谷子倒在村里的空地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个展馆弄得挺好的,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回忆啊。” 老人曾钻进拆迁村的矮阁楼里寻“宝” 书院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随着城市化进程,其中3个村拆了大半。年轻人外出工作,或是搬迁到城里,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一辈是怎么生活的,越往后,可能越没人会记得。”王海帆以前当过老年协会会长,卸任后依然关注村里事务。 去年,他提出收集老物件,通过展览的方式让村民不忘过去。这一提议,获得书院村党支部书记汪明伟,以及现任村老年协会会长周万龙的认同。3人商议下,决定将展览主题确定为契合实际的农耕文化。 老物件的收集过程很漫长,一小部分是从村民那儿征集,很大一部分是3人四处寻觅而得。有时候,他们会到附近已拆迁的村里走走,在残垣断壁下“寻宝”。王海帆有一次甚至钻到了矮阁楼里,寻找可能被拆迁户丢弃的老物件。“那个阁楼最高处有1米,最低的地方只有0.5米,老会长这把年纪了,还往里爬呢。”说到这儿,周万龙既佩服又为他捏把汗。 收集到的“宝贝”里,很多是汪明伟、周万龙没见过的,有的甚至连王海帆也不认识。他们会求助村里的百岁老人,同时也会多方考证。 “我们正在制作老物件标签,一一对应后贴到展馆里,方便村民参观时识别。”汪明伟说,“这个展馆会长期开放,它时刻提醒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要忘记过去的辛劳和艰苦。”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支倩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