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行中的黄蜻 |
|
竖起腹部的黄翅蜻 |
|
正在产卵的碧伟蜓。 |
|
红蜻(雄) |
□张海华 文/摄 童年时,每当放暑假,我几乎每天都在外面疯玩:逮知了、抓螃蟹、钓鱼、打鸟……反正怎么淘气怎么来,一个乡下男孩子“该”干的事都干过了。当然,也免不了会抓蜻蜓来玩。夏天,在江南农村的池塘与稻田的上空,到处都是蜻蜓,这怎么不会吸引一个孩子的好奇的目光呢? 不过,我幼时完全分不清各种蜻蜓,只会说“黄蜻蜓、红蜻蜓、绿蜻蜓”之类。眨眼30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已全然忘却,但故乡田野中的蜻蜓,却仿佛仍然在脑海里优雅地飞行,吸引着我去了解它们。 两种“黄蜻蜓” 我也是最近几年才搞清楚,在江浙一带,常见的“黄蜻蜓”至少有两种,一为黄蜻,二为黄翅蜻。 在夏日的稻田或池塘上空,有时甚至在城市的街道上(通常是靠近水域的地方),都可能见到成群飞舞的黄色蜻蜓,这就是黄蜻。这是一种全球广布的蜻蜓,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都可以找到其身影。这也是一种飞行能力极强的蜻蜓,甚至可以像候鸟一样进行长距离迁徙,比如从中国的东北飞到华南。白天,黄蜻总是不知疲倦地飞啊飞,边飞边捕捉蚊子之类的小飞虫。我曾经抓拍到在空中悬停的黄蜻,发现它的足当时也是像飞机起落架一样收拢。一直要到夜幕降临,它们才会落下来休息。夏夜,在日湖公园、鄞州公园二期等湿地型公园的岸边的灌木丛中,也常能见到挂在小树枝上过夜的黄蜻。 黄蜻的复眼很漂亮,眼的上方为酒红色,下方为蓝灰色。这种蜻蜓的雌雄色彩斑纹差异不大,均以黄褐色为主,腹部具黑色斑纹;所不同者,在于雄虫的腹部背面为红色,而雌虫的腹部以土黄色为主。黄蜻的翅端还有红褐色的翅痣。绝大多数蜻蜓目昆虫的翅膀的前缘都有一块加厚的角质部分,颜色各异,即所谓翅痣——它可以让蜻蜓在快速飞行时稳定翅膀,使其不因剧烈震动而断裂。飞机机翼末端前缘有加厚区,就是仿照了蜻蜓翅痣的结构。 夏天,在日湖公园的荷塘里,也有很多黄色的小蜻蜓停在水生植物的茎上。前几年,我对蜻蜓毫无了解,一看到这种“黄蜻蜓”,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也是黄蜻,后来经熟悉昆虫的朋友指点,方知这不是黄蜻,而是黄翅蜻。朋友还告诉我,黄蜻在白天非常活跃,总是在飞,不可能有这么多“黄蜻”在白天长时间处于停歇状态。 那么,又该如何区分黄翅蜻和黄蜻呢?首先,看复眼的颜色,黄蜻的复眼主要是酒红色,而黄翅蜻的复眼为褐色。其次,看翅膀的颜色,黄蜻的雄虫的翅是透明的,而成熟的雌虫的翅会稍稍染上一些褐色;黄翅蜻雄虫的翅有大面积的橙红色,而雌虫的双翅颜色甚浅,为较淡的黄色。另外,论体长,两者也有差异,黄蜻体长约5厘米,而黄翅蜻体长才3厘米左右。 红蜻蜓,绿蜻蜓 接下来,再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宁波最常见的红蜻蜓与绿蜻蜓。 本地最“正宗”的红蜻蜓只有一种,那就是红蜻,在池塘与水田环境中均容易看到。论体长,红蜻为4-4.4厘米,介于黄蜻与黄翅蜻之间。红蜻雄虫的辨识度特别高,是属于不会认错的蜻蜓种类。雄性的红蜻真的是通体红色,从复眼到胸部,再到腹部,可以说都是极为鲜艳的红色(除了有时腹部背侧中央有一条黑线)。雌性红蜻的体色为较浅的棕黄色,与黄蜻及黄翅蜻的雌虫的外观较为相似。 另外一种夏季常见的红蜻蜓,名叫晓褐蜻。不过,我们很容易就能把红蜻与晓褐蜻相区分。因为,晓褐蜻雄虫的体色并不像前者那样鲜红,而是呈紫红色,一看便知不同。另外,雄性红蜻的翅接近全透明,只在翅基处有面积不大的橙色斑;而晓褐蜻雄虫的后翅的基部有显著的深褐色斑纹(雌虫斑纹为黄褐色),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明显区别。 至于“绿蜻蜓”,则种类甚多,如各种春蜓、伟蜓等,均是以绿色为主的蜻蜓。而本地最常见的、在城市公园里也常可见到的“绿蜻蜓”,则非碧伟蜓莫属。 碧伟蜓属于在国内分布极广的蜻蜓,除新疆外其他区域均可见到。而且,跟黄蜻一样,碧伟蜓也能进行长距离的迁徙。不过,跟前面介绍的几种中小型蜻蜓比,碧伟蜓绝对算得上大个子了,其体长通常超过7厘米,身体也较为粗壮。雄性的碧伟蜓拥有绿色的复眼、绿色的胸部,而腹部的第二节为显眼的蓝色;而雌虫腹部第二节有3种色型,即蓝色、黄色和绿色。 有一年夏天,我常到日湖公园内的一个池塘拍蜻蜓,多次见到成对产卵的碧伟蜓。碧伟蜓产卵,并不是以所谓“蜻蜓点水”的方式进行,而是以“切刺”的方式进行:产卵时,雌虫会停在水生植物上,把一半腹部浸入水中,接着弯曲腹部用产卵器刺入植物的水下部分,然后排卵入内。产卵时,有时是由雌虫单独产卵,有时则是“连结产卵”——就是完成交尾后的雄性依旧与雌性保持连结状态,然后一起去产卵。那场景颇为有趣:只见雄虫拖着雌虫,在水面上空飞行,找到合适的产卵地点后就会停下来,让雌虫在水生植物中产卵。 不过,在这原本很甜蜜的过程中,竟常会出现“第三者”,即另一只雄性碧伟蜓会突然袭击那对正在产卵的小夫妻。原来,对蜓科伟蜓属的蜻蜓而言,在繁殖期,不管雌性是否已经在产卵,雄性都会试图与之交配,所以才会在连结产卵过程中出现其他雄性突然从空中俯冲打击,企图抢走“爱人”的情况。 蜻蜓避暑有妙招 上面介绍了本地几种常见蜻蜓,最后再简单说说蜻蜓“避暑”的妙招。 我曾坐在日湖边,仔细观察黄翅蜻,看到它不时从所停的位置飞扑出去,旋即又回到原处。一开始我不明白它这是在干什么,直到有一次,当它回来时嘴里正在咀嚼一只小飞虫,才知道它是在捕食,只不过成功率不太高。 夏日的午后,我还看到,黄翅蜻在休息时经常会高高翘起腹部,呈现典型的“竖蜻蜓”姿态。这种姿态,在其他蜻蜓上亦不难见到。作为汉语中的习惯用法,所谓“竖蜻蜓”,是指头下脚上,用双手支撑全身的倒立动作。而我好奇的是,对于蜻蜓来说,这个动作的用意究竟何在呢?我曾把“竖蜻蜓”的照片发在自己朋友圈里,请大家猜猜蜻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结果,回答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人说这表示警戒,有人说是“准备交配”,有人说“为了释放信息素”,甚至有人问:“这是怀孕了吗?”而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蜻蜓求偶的动作。 其实,大家都答错了!而我本人,原先也一直不明白,直到前些天,看了蜻蜓专家张浩淼博士的书,方知这竟然是为了防晒降温。张博士是这样介绍蜻蜓避暑的妙招的: “(蜻蜓)调节体温的方式,最简单的就是躲避到树荫底下。通常在晴朗的午后,酷热来袭时,多数蜻蜓会躲避在阴凉处。然而它们通常隐蔽得非常好,不容易发现。一些耐热的物种,可以直接暴露在太阳下,它们将腹部翘起,朝向太阳,使身体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最小。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水降温,我们见到一些蜻蜓身体猛地反复撞击水面,实际上是在‘洗澡’,为了降低体温。” 这真是不读书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固然要勤“读”,学者们的好书也要广泛搜罗并且好好读,两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做到“博物致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