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艺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众乐亭诗刻》的由来

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昨天,天一阁里以这样的形式共赏“宋碑传奇”

活动现场。

    炉烟飘渺、泠水酌茶,琴音、颂声、一派悠悠古韵……这是一场关于宋代石碑的风月雅集,也是一段寻宁波宋韵之源的诗意之旅。6月5日下午,一场名为“笙歌·众乐”的活动在天一阁内举行。

    记者注意到,现场不少布置均出自宋代典故,如宋徽宗的《抚琴图》、刘松年的《撵茶图》等。同时还原宋人盛行的四大雅事——熏香、挂画、点茶、插花,还设了彩绳编织、香囊等端午传统民俗体验区,令游客流连忘返。

    除了古籍,天一阁中还藏有大量的字画、碑帖等,光是明州碑林便存有石碑173方,其中就有本场活动主角——《众乐亭诗刻》,上面记载着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郑獬等北宋文人的诗作。

    北宋嘉祐年间,钱公辅到明州任职,主持疏浚月湖,筑偃月堤,造众乐亭。后来,他离开明州前往汴京,时常怀想明州景致,写下《众乐亭诗》二首,更广邀好友酬和,便有了上述一大批文人学士共15人,为此亭作诗20首。这些诗被刻在石碑上,立于亭内,这就是《众乐亭诗刻》的由来。然而,众乐亭在百年风雨中早已坍圮,石碑历经辗转最终被移入天一阁。

    赏诗论道引人遐想

    现场,宁波市朗读联合会对石碑上的诗文进行了朗诵和演绎,让碑上之词渐渐生动起来,引人无限遐想;主持人施展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宋臻、天一阁博物院书画器物研究所主任刘晓峰一起解读了《众乐亭诗刻》的前世今生。

    “古人造亭刻碑,不仅是为了便于观光,更是要借这个建筑和自然风光传达一种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主张。”刘晓峰说。宋臻则表示,因为一块碑,读出一座城文化的广度、文艺的高度和文脉的深度,“因为这块碑的存在、天一阁的存在、明州碑林的存在,才形成了今天的共同记忆。”

    特邀嘉宾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也通过视频形式参与了此次活动。他表示:“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士大夫一直有好古博雅的风气。石刻为宋代增加了诸多文化,很多有石碑的地方也成了宋人题咏的空间,审美的空间。《众乐亭诗刻》的产生本身是一件风雅之事,也使得众乐亭成为一处文化景观。”

    当年,钱公辅修亭时取众乐之名,源于孟子的“独乐与众乐,孰乐?不若与众。”便是希望城中百姓都能来此共赏月湖的四时美景,营造与民同乐的场面。“如今,我们讲共同富裕,其实与北宋,乃至孟子的众乐思想具有内在关联性和传承性。”宋臻说。在专家的解读下,碑中之意跨越千年而来,令人遥想昔日众乐亭攘来熙往、万民同乐之景象。

    体验拓碑技艺

    赏诗论道间隙,宋乐《鬲溪梅令》更将宋词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听一曲宋乐,品一阙宋词,现场宾客无不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读碑、解碑之后,进入拓碑技艺体验环节。据了解,拓碑可能在汉代就已出现,它通过拓印碑刻、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成为延传中华文脉的重要方式。活动现场,来自天一阁藏品修复部的专业老师们,手把手教大家传拓《众乐亭诗刻》(复制品)。上纸、刷平、捶打、扑墨拓印,等待墨迹晕染纸张,一笔一画逐渐清晰,一段悠远史话跃然纸上。

    据悉,此次活动是《天一夜读》系列活动的第四期。《天一夜读》是市委宣传部重点打造的品牌活动,旨在通过各种形式演绎解读天一阁馆藏珍贵文物。此前已解读明万历刻本《牡丹亭还魂记》、唐代古琴“石上枯”等,以别样的方式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记者 谢舒奕

    通讯员 王伊婧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