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报,是我的老习惯》 李红洋 摄 |
 |
《“悦”读人生》 沈泽斌 摄 |
 |
《我的体会》 周丕奉 摄 |
 |
《同学们》 鲍国栋 摄 |
 |
《考考你》 盛立伟 摄 |
读书的样子一定是美好的,所以总有人热衷于记录下这个瞬间。“但是,还有书籍”摄影大赛已于日前截稿,组委会共收到450位摄友的投稿照片2500多幅。应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要求,大赛截止日期进行了一次延期,使得本次征稿时间达到近3个月。 接下来,组委会将对这些作品进行评选。 市民热情高涨,450位摄友参与 作为今年宁波读书月的一项重要活动,“但是,还有书籍”启动于春暖花开的3月,组委会向热爱阅读和摄影的市民发出邀请:拿上手机、相机,记录那些读书的最美瞬间! 据统计,本次大赛共有450人参与投稿,其中不乏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这些照片呈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书香活动中的普通市民,有对读书充满渴望的孩童,也有伏案看书的老人,有很多是可遇不可求的阅读瞬间。 据活动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收到的2500多幅图片中,既有表达细腻的单人书香画面,也有丰富的书香群像,书香元素非常丰富,能够看出市民们对本次大赛的热情。“我们在宁波读书月期间启动摄影大赛,就是期待广大市民用镜头记录下这一个个瞬间,从而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该负责人说。 坚强的读书女孩感动了摄影师 家住江北慈城的摄影师沈泽斌投来了一组动人的书香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名叫方瑜,今年34岁。出生时,她就因意外导致脑瘫,长大成人的过程,历经躯体僵直、难以自控的病痛折磨,陪伴在她身边的除了父母,就是一排排的书籍。虽从未有机会上学,但她靠着自学学会了用脚点击鼠标打字,从此一点一点写下了20余万字的诗歌、杂文和小说。 沈泽斌是方瑜家的邻居,他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个顽强不屈的读书女孩,并将作品取名为《“悦”读人生》。沈泽斌表示,方瑜的家中到处都是书籍,一有空她就会用脚从书架上取书。天清气朗的日子,母亲会推着她去公园散心,哪怕出门在外,方瑜也会带上书,在公园坐下来后,依旧“手”不释卷。看着方瑜从小长大的沈泽斌非常心疼这个坚韧的女孩,在他看来,阅读给方瑜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门,也让她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因为阅读,方瑜的人生愈发多彩。去年5月,她开了一堂时长半个小时的讲座。在讲座中,她用智能合成语音外加PPT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当用她自己的原音背诵一首古诗《春晓》时,引来现场热烈的掌声。 在书城,有位专注抄书的长者 都市人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电子文档的存在让抄书几乎成了历史。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蒋建国却拍到了一张关于抄书的图片。照片摄于宁波书城三楼,一位老人蹲在书架前,心无旁骛地阅读着,看到要紧处,拿出本子现场摘抄。蒋建国表示,他关注了这位老人很久,据他猜测那可能是一位医生或者是学医的,因为老人看的是一本医学方面的书籍。 “他非常专注,我在他身后观察了半个多小时,老人都没有注意到,似乎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原本我还想过去攀谈几句,但实在不忍打搅,就放弃了这个念头。”蒋建国说,老人家专注阅读的神态,令人动容。 老有所“学”,老有所“读” 摄影爱好者周丕奉退休前是位军人。他投来的作品题为《我的体会》。照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挥动着手中的宁波晚报,开心地做着手势。据周丕奉回忆,当天他和朋友们前往奉化拍摄桃花,路过一个村庄,看到这位老人正在阅读一份宁波晚报,看到高兴的地方,右手还在空中比划起来。“这些年,宁波发展越来越快,宁波人的生活也越发富足,能生活在这座城市我感到很幸福,就想通过这张照片,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好。” 李红洋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背起相机到处“扫街”是他空余时间的一大爱好。就在“扫街”过程中,他抓取到了一幅感人的书香照片。照片里,一位老者捧着手中的《工人日报》爱不释手,眯着眼睛,凑近报纸认真读着上面的内容。 “照片拍摄地点是在鼓楼步行街与中山公园的连接处。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我对照片进行了黑白处理,将老人身后较为杂乱的背景虚化了,以此突出老者的专注感。”李红洋告诉记者,平日里他多次见到正在看书的宁波市民,其中大部分阅读的还是纸质书籍。他建议那些在户外旅游的市民不妨带上一本书,在大自然中阅读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宁波,书香之城的美誉名副其实。” 新闻延伸 征稿截止后,评选工作就将开始。记者获悉,接下来,组委会的专家们将经过多个环节,从应征作品中评选产生5件一等奖、10件二等奖、20件三等奖、30件优秀奖,获奖者分别获得3000元、2000元、1000元、300元的奖金和奖状。 哪些佳作将成为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哪些作品将成为书香宁波的代表之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 朱立奇 通讯员 戴静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