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树荣: 浙江省特级教师,二级教授,宁波市杰出贡献专家,全国中语会首届学术领军人物,教育部统编教材专家,教育部国家重点教材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教育部课程中心语文学科教研基地负责人。 记者 李臻 整理 |
|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 |
高考虽然重要,但人这一辈子比高考更重要的“考试”多了去了。比如将来你能考一个什么职业,你能娶到一个怎样的老婆,或者你能嫁给怎样一个丈夫,你能拥有怎样的一个群体关系…… 这些特殊的“考试”都将决定你一辈子的幸福。分析试卷并不是为考试推波助澜,增加考生的焦虑,而是把它还原成为一个学术事件,更重要的是,让考生明白一考定终身都是胡说八道,这不过是人生一次重要又普通的考试而已,平常心最为要紧。 与近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相比,今年的作文题,有这样几个变化:首先是材料的长度,280个字,这在浙江近10年高考中从未出现。好在字数多,并不意味着审题难度的增加,但对考生的梳理和整合能力提出挑战。 其次是与历年强调思辨读写能力和倡导人文话题有所不同,今年的作文话题和立意的指向性很明显——青年要通过创新成为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为浙江作出贡献。审题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估计要考生跑题、偏题也难。 第三,相对于以往的“浙江特色”,今年略显“宏大”的话题,跟全国卷的Ⅱ卷和新课标卷的Ⅱ卷,比较接轨。这也体现了浙江最后一年自主命题的“过渡性”。 我们可用“四步法”进行审题。第一步,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圈点出关键词句。如“创新驱动”“人才强省”“浙江青年””开拓创新”等。 第二步梳理两段材料的关系,明确写作的边界。一个是青年创新和成才的关系,一个是青年创新和浙江发展的关系,只要在这个框架里写,无论侧重哪一点,都不算离题。 第三步,读懂命题者的意图。其实第二步走好了,命题者的意图也就“昭然若揭”了:作为青年学子,应该从这些浙江青年楷模身上学习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自己成为某个行业的人才,为社会、为浙江做出贡献。 最后一步,就是立意了——我这篇文章写什么?如果是论述文,就要确定论述的主张和观点。譬如(1)青年人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克服困难,才能超越自我,成为人才。主要论述创新的不易。(2)要实现人才强省、创新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从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开始。论述创新精神和意识是一切成果的原动力。(3)开拓创新是双赢的人生,既能成就自我,又能贡献社会。论述个人事业和社会贡献共同发展。总之,这次作文只要抓住“青年、创新、人才、强省”这四个关键词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立意,就不会跑题、偏题。 当然,这些认识,都是常识性的。要在这类常识性的认知中,独出机杼,确实也比较难。我估计,根据这次作文的特殊性和批卷老师的心理,批卷得分“亮点”,除了语言有感性之美、理性之严、线性之密之外(这些都是历年高分作文的语言特点),可能还有这样几个:(1)看谁的材料面目一新,是批卷老师不太了解的,同时有确实能够扣住“创新”的。(2)除“创新”之外,能够深刻地挖掘出青年人才成功背后的原因,令批卷者眼目一亮的。(3)对“人才”“创新”的内涵能够展开剖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4)对于如何培养青年人才,实现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有切实可行的建议的。(5)能叙述好一个创新人才的励志故事,打动批卷者的。也就是说,论述类文章、应用类文章、文学类文章都可以写的,也都可以写出自己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