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诏村文化礼堂。 |
|
镇亭桥。 |
|
保存完好的大公理阊门。 |
□记者 鲁威 文/摄 通讯员 卓建青 时值雨季,在奉化和新昌的交界处,峰峦竞秀,云重烟峦,山水交融间,从西边奔腾而来的剡水,沿着弯曲的溪道折回、向前。 剡水进入奉化境内,不经意间串起了溪口镇的六诏、跸驻、二湖、桕坑、三石、茅渚、班溪、高岙、公棠等地。千百年来,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长伴剡溪,被人们称为“剡源九曲”。其中,六诏村是“剡源九曲”的第一曲,被称为剡溪九曲之首,得到很多游客的推崇。 那么六诏村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近日,记者来到六诏村探寻古村的故事。 得名源于王羲之 说到六诏村,不得不提“书圣”王羲之。这位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开创了妍美流畅的新书体——行草书,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大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王羲之的晚年与六诏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诏是帝王用语,如诏书、诏令、诏谕等,用于村名人名的极少,六诏得名却是始于王羲之。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县,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后为会稽郡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担任会稽郡内史时,郡治在今天的绍兴城。东晋永和十一年,即公元355年,王羲之受到会稽郡刺史王述的排斥,毅然辞去“右将军”之职,从会稽郡城迁至剡县之金庭,隐迹山林。他在距金庭数十里的剡源晚香岭,也就是现在的六诏村附近,写字牧鹅。 当时的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是个爱才之人,听闻王羲之辞职隐居,非常震惊,连下六道诏书,诺以委任新职。 但王羲之归隐之心已决,无意再入官场,一直隐居在剡溪之源,以书画赋诗教育子孙终其一生。此后,“六诏不就”的典故便流传开来。诏书送到的地方,被称作“六诏村”。 元代文人陈沆的《剡源九曲图记》说:“水一曲而为六诏,晋右将军王公逸少隐居其间,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后人为之立庙,有砚石存焉。” 元末明初,台州临海诗人陈基也曾游历六诏村,写下了“一曲溪头内史家,清泉白石映桃花,当时坚卧非邀宠,六诏不还百世夸”的诗句。 1988年,村民还在六诏村溪坑中发现了原供于右军庙的一方白石大砚,砚石上有清书法家毛玉佩题刻的“右军遗墨伴我山民”几个字。王羲之最后担任的官职就是“右军”,他也被人们称为“王右军”。 如今在六诏村,依旧可以找到王羲之的“足迹”。村里还保存着王羲之的“墨池”(小水池)。村民告诉记者,无论天气如何干旱,墨池从不干涸,原来的墨池从房前东侧一直延伸到西侧,三四十年前填埋了一半。六诏村中的王右军庙,就是为纪念王羲之而建的。 除了“六诏不就”的王羲之,更有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为避金兵之乱,曾两次追慕王羲之足迹寓居六诏,避乱赋词。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再追王羲之与李清照之足迹,也曾来到六诏,留下诗篇。 清朝时的“小宁波” 如今的六诏村,因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和“宁波最美50个地名”之一。 在六诏村的村口,有两棵相互依靠的古树,其中一棵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犹如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向路过的人们讲述着村子发生的往事。古树边上有一条鹅卵石路,鹅卵石路连着六诏村的主要村道。 清朝后期及民国初期,六诏村因是剡溪黄金水道的始发地,成为宁波地区有名的商贸集散地。山民们肩挑手推将茶叶、笋干、木料、药材运到村口的埠头,然后用竹排运输到岩头村、萧王庙等地,再通过转驳船,运往奉化县城以及宁波周边地区。当时六诏村的街道非常繁荣,沿街有杂货店、米店、肉铺、酒坊、钱庄、旅馆等,被人们称为“小宁波”。 曾有艺人用宁波乡音唱咏六诏:“茅坞对出三栋(座)桥,三岔路口竺阿娇(村里卖灰汁团等食品的女老板),三爿肉店呱呱叫,三爿酒店卖脱潮(意指供不应求)。” 如今走在小巷,记者不时可以看到长满青苔的石头墙、老式的木窗、脱了漆的门板、生了锈的门环。在六诏村的上街、中街、下街,依稀能看出当年商贸繁荣的痕迹。 “剡溪边上原来是有船坞的,新昌、宁波、嵊州的商人和旅客都是在这里歇脚、摆渡。后来,村子通了陆路,便逐渐遗弃了船坞。再后来,船坞被冲毁,再也没有修建起来。”村民告诉记者。 保存完好的清朝古宅 沿着鹅卵石路,来到一座清朝道光年间所建的古桥,名为镇亭桥。古桥呈拱形,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组建而成。百年来,这座石拱桥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拱桥上缠绕的藤蔓与桥体融为一体,垂下的枝条犹如一道珠帘,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桥下是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古桥正好遮住了烈日,有村民在桥下淘洗。据村民介绍,这座古桥便是当时商贸鼎盛时期,为了方便商人过剡溪而建的,也见证了村子的百年历史。 除了古桥,村中古树、古井、古桥、古宅众多。其中数座古宅还被列入“宁波市历史建筑”得以保护。 位于六诏村中部的大公理阊门和毛家阊门,是古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座清朝建筑。两座古宅是典型的三合院结构,由正屋和两厢房组成,都是重檐硬山顶两层楼房。采访中,记者偶遇前来度假的大公理阊门屋主刘女士一家。她表示,“宅子在2018年被列为宁波市历史建筑,我们也非常小心地保护着它。这些老宅是历史的沉淀,是留给后辈们的美丽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