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读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26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赴文旅协作新征程

昭觉县三河村的民宿。

    去年10月31日,宁波开通直航西昌的往返航班,拉近了甬凉两地间的距离。宁波市民可以乘坐飞机到凉山,尽赏凉山大美的自然风光,体验浓郁的民俗文化风情,同一时间,凉山首批48个A级景区免费向浙江游客开放。一年来,凉山接待宁波籍游客近2万人。

    全域旅游+艺术乡村

    “远望时烟霏林箐,岚光幻彩;近察则杂树生花,杜鹃似海。”这段话描述的是位于凉山州普格县的4A级景区——螺髻山旅游风景区,德育村则位于螺髻山山脚下。近年来,当地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虽有大幅提升,但底子较弱,创收能力不足,亟需输入新的造血模式。

    作为对口协作结对县,宁海县给德育村提振经济的要诀是四个字:全域旅游。说到具体办法,还是四个字:艺术乡村。为了打造样本工程,德育村选择了6组为试点。这里是螺髻山风景区主入口,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打造成功,将会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宁海桂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成龙等一行,跨越2400公里来到德育村,为该村发展寻找新的路径。更早前的去年9月,德育村第一书记罗祥和32位村民代表前往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亲身感受到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巨大魅力。

    “村里人人都有技艺,除了彝绣,还有手工编织、木工、泥瓦工等。村民们都希望通过努力能和葛家村村民一样,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发展出一条新的致富路。”罗祥介绍说。按照规划,该村将进行恢复性修建,融入“景区式”的经营理念,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全域旅游、浸食人间烟火的彝族小山村。

    打造“阿都”音乐艺术第一村

    6月12日,记者一行来到德育村6组的民宿建设现场,村民吉木莫则惹正在自己的二层民宿小楼里干得热火朝天。得知记者要采访并且拍摄,他特地换上了干净的彝族服饰。“我叫吉木莫则惹,去年浙江的领导干部来这里调研后,我们这里被确定为乡村示范点,像我这样修建二层小楼可以补助10万元……感谢浙江的帮扶,感谢宁波的帮扶。”

    螺髻山镇党委书记王康介绍说,德育村立足特有的彝族阿都支系文化和自然资源旅游优势,致力打造“阿都”音乐艺术第一村。这次的艺术振兴乡村项目,宁海县拿出东西部协作资金约3600万元,帮助当地打造民宿、艺术综合楼、彝族乐器馆等文旅设施,今年主要推进75户民宿的建设,现在有65户的主体已经完工了。

    项目建成后,艺术综合楼、彝族乐器馆、文艺演出等将由国有企业统一运营管理,村民不仅有股东分红和部分租赁收益,实现就近就业,而且通过火把节、彝族年、乡村音乐节等活动,推进全域旅游,促进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和民宿、农家乐的发展。

    许多乡村端起了旅游这碗饭

    大山深处的索玛花、漫山遍野的牛羊、挂满枝头的苹果和青花椒……现代特色养殖农业的背后,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旖旎的风光,凉山许多乡村端起了旅游这碗饭。

    红色旅游是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眼下打造的重点。村民们从山上的旧村整体搬迁到山下的新村后,对原有的村落修旧如旧,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开发了一条条参观线路。

    在新村,木栈道、培训基地等都在建设中。村里租用了常年在外务工的12户村民的民房打造成民宿,用以接待游客。去年,该村接待了2万名游客,今年才半年,就已经接待了1.5万余名游客。

    记者 潘苗 马涛

    通讯员 应雨航 文/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