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中的周尧昆虫博物馆。 周尧昆虫博物馆供图 |
|
由蝴蝶标本拼成“我爱宁波”标识。记者 杨辉 摄 |
在宁波,有很多实力和颜值并存的博物馆,每一家都有精彩的故事。它们不仅成为宁波独特的文化符号,更成为无数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周尧昆虫博物馆新馆便是其中之一。最近,这座博物馆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刷屏,馆内访客络绎不绝,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国内昆虫主题的博物馆本就不多,以个人姓氏命名的博物馆更是少见,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设计理念 因蝶起源,与蝶共生 在鄞州公园南部一片花海的衬托下,一栋银白色的蝶形建筑令人眼前一亮。 负责周尧昆虫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的设计师赵颖告诉记者,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源于先民留下的蝶形器,建筑师从中提取了“蝶形三角”作为设计原型,表达了“破茧新生”的初始概念:“希望打造一个不仅能提供高品质的科普参观,也能与观众融合更友好的公益性博物馆。” 周尧昆虫博物馆是以昆虫学家周尧先生命名的自然主题博物馆。1996年始建于宁波东钱湖畔,如今迁建至享有宁波“城市绿肺”之称的鄞州公园内。博物馆占地约4000平米,里面的珍藏向参观者揭晓了一个神秘而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有1300多种蝴蝶,博物馆齐聚了其中1000多种标本;全国有已知昆虫约10多万种,博物馆就展出了4000多种。 最近,周尧昆虫博物馆上榜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建筑本体还摘得“Pro+Award普罗奖”最高荣誉“铂金奖”,该奖项是中国建筑与地产行业中具有标杆性的奖项。 贯彻思路 爱国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 说到周尧昆虫博物馆,市文联原副主席周静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见证了老馆和新馆的建成。 “当年周尧昆虫博物馆的落成,是当时鄞县县委县政府设法争取过来的重要文化项目,周尧先生本人也非常支持在家乡建这样一个馆。”20多年前,周静书担任县府办副主任,主持筹建工作。他记得周尧为此捐赠了3000多号昆虫标本和1000多号蝴蝶标本,其中金斑喙凤蝶是国宝,与大熊猫一起公布为首批一级保护动物。这些昆虫标本,布展时按生物检索表进行科学分类展示。 因为建馆,周静书与周尧进行了很多交流,他不仅获得了很多昆虫知识,对周尧本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周静书眼中,周尧先生是一个拥有拳拳爱国之心的科学家: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也曾经大义凛然地面对着国民党的军队进行护校斗争;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采集标本被毒虫咬伤而昏迷,遇到巡逻的边防战士而获救;他曾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昆虫科研落后的现状,创办并主编我国第一份国际性学术刊物《昆虫分类学报》,为中国和世界的昆虫科学交流搭建了沟通桥梁。 “因此,最初建馆我们就确定了爱国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作为昆虫馆展览的主线,并通过标本和昆虫知识的展示,体现科普的功能。”周静书告诉记者,周尧昆虫博物馆的成功创建,获得了全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的高度评价,这个馆后来也成了宁波多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加分项目。 创新升级 成为探求科学新知的“自然高地” 在新馆展陈的标本方面,更具有国际视野。布展展出近4000个昆虫标本中,有设法征集到的几十种世界各国的“国蝶”和“名蝶”,还有部分国际上奇异昆虫的标本,体形特大,色彩鲜艳,可看性强,也可以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多一道看世界的视觉。 除了常规的展陈方式外,周尧昆虫博物馆有很多吸引眼球的“秘密武器”。 在博物馆一楼,有一个巨大的屏幕,可以点击千姿百态的昆虫,解答各自的科目及属性;还有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昆虫时空隧道”,声光电模拟出一个迷你的丛林世界;几块可触摸的“魔屏”,虚拟了三维动态的昆虫造型,在触摸中会有一大群蝴蝶、昆虫等飞出来的既视感;二楼辟有互动区,借用电子屏放映着动画版生态画卷,屏幕前设置绘画台,体验者可对空白昆虫进行填色美化,保存上传后,昆虫便会出现,栖息在画面环境的某处,等待作画者的眼力“捕捉”。 观察是自然科学的第一课。为此,周尧昆虫博物馆引入创新科教手段,采用活体养殖方式直观反映昆虫的生活习性。饲养活体昆虫的生态缸是宁波博物馆领域里首次出现的“神器”,也是展馆中“人流量”最集中的区域。其中长4米,高1.5米,宽1米的切叶蚁装置,可以观察到切叶蚁切割树叶运回巢室“种植”真菌的全过程。 记者 林微微 通讯员 吴海霞 陈燕 文 记者 杨辉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