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装配女工
瘫倒车间
厨师和外卖骑手
也屡屡中招

医生:长时间室外与 高温高湿室内工作者 容易中暑 及时救治和预防很关键

医护人员正在救治中暑患者。

    “小暑到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市民们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科蒋坚医生告诉记者,该院一天内连续接诊了2位热射病患者和5位中暑患者,有整日在室外的外卖骑手,还有在室内工作的工人和厨师。

    44岁装配女工瘫倒在车间门口

    7月12日夜里,44岁的吕女士被急救车从余姚送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吕女士是一家工厂的装配工,当天上午出门时候,她就感觉头晕、乏力。装配车间没有空调,尽管吹着电风扇仍然感觉热气腾腾。下午4点左右,吕女士感觉浑身瘫软,胸闷得喘不过气来。感觉坐不住了,于是强忍着走到车间门口想去透透气。没想到刚到门口就倒在了地上。

    工友们立即把她送到了附近医院,测体温时竟然直接爆表,无法显示。这意味着她的体温已经超过了41℃,吕女士被诊断为热射病。这是一种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医生一边插管、补液、降温,一边准备转运,连夜将患者送到李惠利医院急诊科。医生们给予镇静、降温、积极扩容补液、输血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经过一天两夜的救治,昨天上午吕女士终于清醒过来,虽然仍需要卧床,但已经能和医生交流。渡过危险期的她昨天转到普通病房进一步恢复治疗。

    相比之下,吕女士还算幸运。蒋坚医生说,同一天送进来的58岁的黄师傅,经过救治仍然处在昏迷中。黄师傅也是一名车间工人,发病情况和吕女士类似,也倒在车间里,由于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目前病情仍未平稳。

    此外,发病的还包括一些每天在灶头工作的厨师和长时间在室外工作的外卖小哥。

    72岁大伯田间走一圈患上了热射病

    王大伯今年72岁,是位心脏病患者。这几天天热,他心里总惦记着小菜园里种的瓜果。

    7月13日,他吃完中饭到田里走了一圈,大半小时后回到家,就感觉身体没力气。傍晚时分,他开始意识不清,被家人紧急送到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

    当时,他的体温高达41.8℃,心率162次/分,血压177/124mmHg,血钾2.78mmol/l,相继出现了大小便失禁,检查提示心肌损伤,肝肾功能不全、横纹肌溶解症、高乳酸血症、凝血指标异常……

    好在医生全力救治,王大伯捡回一条命。经过治疗,王大伯目前仍在急诊病房住院,但体温、心率血压、神志均已经恢复正常。

    “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更容易中暑。”急诊科周夷霞副主任医师提醒,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直接影响。她透露,这个夏天该病区已经接诊10名重症中暑的患者,其中3例是热射病,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相关链接

    高温天防中暑要注意这几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热射病得不到及时救治,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及时救治和预防很关键。”蒋坚强调,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乏力或者胃口差等情况,要及时脱离中暑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根据出汗多少喝些凉开水,有条件的可以补充凉的盐水或者功能饮料。“如果症状持续得不到缓解,或者出现了胸闷气急、心慌、高热等情况,要及时就诊。”

    蒋坚提到,中暑往往是由于长期暴晒在高温环境下所引发,高温天长时间在室外工作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运动员等容易中招,而在高温高湿的室内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因空气不流通,人体散热受到阻碍,同样也容易中招。

    除了上述人群,他还提醒老年人和婴幼儿也是中暑的高发人群。“这两类人群体温调节能力弱,相对更不耐受高温。”他建议,高温下不要舍不得开空调,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出汗较多的情况下要及时补充水分。

    此外,他还给出了一些预防中暑的小贴士:

    1.高温下外出要带防晒物品,最好不要赤膊外出,衣服要透气,可以披上浅色的防晒衣。

    2.室外活动要记得带充足的水,出汗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

    3.在凉爽区域和高温区域之间活动要有过度,环境温度不要一下子变化过快。

    4.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或通风不良环境中。

    5.有神经系统疾病,比如曾有脑梗、脑出血的人群,以及老年人、婴幼儿、皮肤散热功能障碍人群,应避免待在高温或通风不良环境中。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徐晨燕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