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钦儿 年少时向往城市,向往大海,因为它们离我的生活很遥远,很新鲜,总是充满无法抵挡的诱惑。21岁,我便离开故乡湖北的小县城,满怀期待地来到浙东沿海开放城市宁波,铆足了劲,立志要在外面的世界追逐“理想的人生”。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来宁波时,我借住在一个同在宁波打工的亲戚的同事家,一个月后,才在人才市场找到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一家私营工厂的流水线上当发料员。我努力地工作,却不甘心久困车间周而复始地劳作,因为读过一些书,读书时发表过一些文章,我总想通过写作这一文学特长来“改变命运”。于是,工作之余,我尝试不间断地写作、投稿,通宵达旦地熬夜,第二天红着眼睛赶早班。当有样刊样报和稿费单不断地寄到工厂收发室时,老板不满我的“不务正业”,揶揄我:“怎么,在赚外快啊?想当作家啦?”大约冲着他这句话,年轻气盛的我,不久便把这份干了四年的工作给辞了。我承认,我骨子里天生有种较劲的东西,别人越瞧不上,我越要与别人不一样,按照自己的节奏倾尽心力,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因为怀揣梦想,走在人潮熙攘的大街上,我有一种踌躇满志的感觉——想想文字真能鼓舞人,从它第一次变成铅字起,就使人激情高涨,欲罢不能。我曾每天吃饭、睡觉都在满脑子考虑写作,甚至走路、乘车也是迷迷糊糊的,经常走过头、坐过站。2005年的一个春日,拿着鲜红的作家协会会员证,当我成为宁波市第一批被吸纳入会的一名外省籍会员之时,我激动万分。也许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但这却是我不断努力的佐证,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结果。通过写作,我将青春的激情挥洒到了极致。 《浙江日报》一位记者曾对我和其他几位“民工作家”做了一次采访,当她问我,为什么将笔名取作“秦钦儿”时,我这样告诉她:“‘秦’是‘春’‘秋’各半,提醒自己要多读先贤著作,‘钦’乃‘欠’‘金’,意思是目前物质上很贫乏,缺钱。”虽是个玩笑,却是我们这样底层打工群体在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之间摇摆不定的真实状态。因为追求清贫的文学梦想,我们经历了比普通打工者更多的苦痛。 历经十余年的奋斗,我终于将蜗居安在了宁波,工作也换到了一家上市集团公司,并且在写作上也小有成绩。2015年,宁波市北仑区文联为我免费出版了散文集《春天会来花会开》,举办了两场签名赠书活动,并让我以“文学”的名义,与职高学生面对面进行一次有关理想与职业的演讲,现身说法怎样让“理想改变命运”。 文学为我开启了一扇窗,也为漂泊的灵魂提供了一方停靠的港湾,当我处于窘境时,写作也带给了我一些精神上的慰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休完产假就失业了,失业再度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些困顿。足足有一年时间,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靠写作赚一些奶粉钱,真的是这样,一边给孩子换尿布,一边捕捉创作灵感——我能干的只有这个。生活不能把人逼疯,但能把一个母亲逼得很强大,我白天带孩子,晚上熬夜写文章,百度全国各地的征文信息,竟也拿了一些奖,证书和奖金寄来时,有意外的惊喜,也有些许的酸楚。当时我所在的街道文化站需要编辑人手,站长感慨一个年轻母亲的不易,她让我在家帮忙组稿,责编一期《侨乡文艺》。书出来了,文化站付给我一笔可以买好几罐奶粉的编辑费,年终还被评为街道“优秀文化志愿者”。如此种种,文学和文学师友们带给一个业余作者的温暖,让我感念至今。 坚持梦想这些年,因为写作熬了很多夜,没想到,最终有一天我会以文字来安身立命。因为发表的那些文学作品,我被北仑区慈善总会破格聘用,专职从事社会慈善文化宣传工作,一干就是八年。作为一名慈善宣传工作者,有更多机会亲眼目睹那些人间疾苦,近距离感受社会底层人群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每当在那些悲戚无望的眼神面前,在那些掩面啜泣的泪水面前,我总是忍不住心头梗塞……然而,我也常常被这样的画面所感动:一位91岁的老人,衣食简朴,通过她儿子联系到我们慈善总会,捐出省吃俭用的养老钱助医助学;一位名叫彼得的德国人,在北仑打拼了十几年,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北仑的孩子们捐赠了儿童游乐设施;一位捧着厚厚一沓现金的中年男子要求匿名捐款,他黝黑的脸庞写满敦厚与善意,递出爱心款的双手粗糙开裂,一看就是经年累月地与生计艰辛打着交道……我很容易为这样的瞬间动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些慈心善举,试图感动一些人,影响一些人,温暖一些人。当我怀着一颗向上、向善的心,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也以一支拙笔真实地记录下这些温暖的点滴,去呈现人性里的善与美,触动更多人内心柔软的一角,引起人们的共鸣。 如今,文学不仅成为我的谋生方式,更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所在。舅舅年逾古稀,一辈子埋在故纸堆里从事史志编纂工作,前两天,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文学写作是件辛苦寂寞的事情,但也是我终生的一个梦,晚年回想起来,这个梦还是甜蜜的。”和我同办公室的韩老师七十有二,腿脚灵便,经常带着我下乡核实资料,跑遍了北仑的山山水水。他本已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在奔波和写作中乐此不疲。有一天,他问我:“你年纪轻轻,为什么选择干这种清苦寂寞的文字工作?”我笑笑,答道:“一切只因喜欢,贴近文字,感受文字带来的温暖,多好。”韩老师赞同地点点头,说道:“小吴啊,对于你这样的情结,我也有着深深的同感……” 从老家湖北来浙江已经20多年,在这里安家立业,加入作协组织,在慈善领域找到精神归属,我把最美好的年华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当青春不再,梦想还在,在挚爱的文字面前,我亦如当年那个青葱少女,骨子里的浪漫气息一直都如影随形。也正是因着这个年少时的文学梦想,我才能将写作执着地坚持到今天,才能以这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应该值得庆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