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17日 星期日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录的不单单是生活

——读《朱鄂生日记》

    □黄  岚

    《朱鄂生日记》(共4册),作者是晚清的朱鄂基,由余姚学者朱炯整理,凤凰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入选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八辑)。作者朱鄂基,字鄂生,余姚人。其祖父朱兰是清道光年间的探花。朱鄂基是朱兰次子朱逌然的第七子;而本书的整理者朱炯,是朱兰长子朱朗然之后。朱鄂基早年致力于科举,民国后主要从事地方事务,尤其是地方教育事业。

    这部日记,记载起于1894年,止于1932年,是朱鄂基从十五岁到五十三岁的生活记录,现收藏于上海图书馆。日记时间跨度大,记录内容集中,以余姚为中心,辐射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是了解这一时期浙江地方经济社会的难得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日记所载内容涉及国家时事政见,可见作者的家国情怀。作者订阅了许多报刊,如《申报》《国民报》《新民丛报》《四明报》以及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报》等数十种。多次记录当时的地方军阀混战不已,为了各自利益,彼此联合或攻战,根本不顾国家大局,给人们带来无尽祸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百年前的那段动荡岁月,作者的沉痛可见一斑。如其在十三日戊午(1925年6月3日)记载了发生在上海的“五卅惨案”,这是我首次见到民间人士对这起惨案的记录。日记中写明是“报载”,将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记得清清楚楚。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一个书生在日记中叙述,就有了其主观方面的感受,让我感觉到了文字的温度。日记最后两句,写他的侄子与南洋同学因此事而出校避至陈宅,也可间接得知部分学生当时的避难情况。

    在日记中处处可见红色印迹。如1927年4月30日日记中所记:“吾姚杨贤江亦为此案通缉之人,近闻避居张园。北京在俄使馆捕获之李大钊等20人,已处绞刑。”杨贤江(1895-1931),余姚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转入了地下活动,“避居张园”。在同年6月30日的日记中,又有一则记录:“闻北乡暴民又被逮捕三人,内有一人系党部纠察队长费德昭之子。”我搜索了一下当时的事件后得知,1927年6月29日,省防军到达坎墩,大肆搜捕,凡盐(农)协干部尽遭楚毒。费德昭在群众掩护下虽免遭其难,然而家里却被洗劫一空,三子费永余亦被逮捕。看到这样的记录,让我感到非常疼惜。透过文字,我似乎回到了风雨如晦的岁月,看到了革命志士为了砸碎旧世界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日记有简有繁,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读之可以了解以余姚为中心涉及宁波、杭州等地的清末民初时期生活状况以及风俗习惯,对喜欢地方史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作者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余读书看报以及各种人情往来。从日记中来看,他家的生活还算富裕。而他本人生性善良,记录了很多下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如他在1927年7月22日中一则关于农工收支的日记,让我们了解了当时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当日午后有雷声,“空中飞雨丝即止”。作者纳凉时与农工谈话,了解到农人虽然每人约可种四十二、三亩地,每亩收谷五六百斤,可收入25-30元。但扣除工料、解租、秧子等开支后,每亩实收约5元至7元。农人一年如此辛苦,就这点收入。

    日常中还记录了许多余姚地方风俗,如过年时的祭祀,向祖宗汇报这一年来的收成、人事。看到了红白喜事等做法,让我了解到百年前的人们生活。而一旦家族中有人生病了,那时候的人就会去求菩萨治病。

    在日记中也可见到日食、地震以及风暴、雨灾的记录。而受灾的直接后果,往往是“风雨竟日,木棉损失不小”。木棉就是棉花,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依靠,受到台风侵袭时,导致海水侵塘,对农作物影响很大。

    作者不单单记录了他生活的日常,还附录多种资料,见得较多的是各类药方。在日记中,看病占了很大篇幅,涉及全家男女老少,均要记上一笔。这些中药方,若医者拿来研究一番,说不定是笔难得的中医学财富。还有书目,作者在1926年10月8日至9日载录了商务馆涵芬楼十一年壬戌《四部丛刊》书录。这个书目非常珍贵,极具参考性。其按经史子集顺序,将我国重要著作记录在此,让我大开了眼界。涵芬楼是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到1924年,涵芬楼藏有37000卷善本书和珍贵抄本,其中包括十二卷濒于失传的《永乐大典》,一度成为中国的最大图书馆,可惜在上世纪30年代统统毁于日军炮火之下。

    日记附载了大量的诗词,读来还是蛮有趣味的,这也是这部日记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从中可知,作者在忧国忧民之余,生活压力不小,而诗词,正好可以解愁。作者记录了众多他认为较有意味的诗词。除了当时与友人的诗词往来外,还录了各类诗集,如《吴诗集览》《兰当词》等。如《湘糜阁诗》卷一中有一首《秋夕答镇夫》:“判影朝朝耐瑟居,镜溪风色已秋初。红菱廛市新赊酒,黄叶溪山早著书。鱼宕菰蒲风猎猎,虹桥烟雨晚疏疏。纵然三径荒芜甚,一曲犹回俗士车。”从这首七律答谢诗中看出,镜溪风景正是秋初,点明诗题中的“秋夕”。而红菱黄叶,是秋景的代表,不但有视觉上的色彩之美,还有一种生活化的新鲜感。赊酒与著书,可以看到一个落拓的士子形象。

    本书共有115万字,我只是粗略一看,还有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资料还没涉及,如他记录了一个廿四节气的花信,比如小寒节气的花信是:梅花、山茶、水仙。我第一次看到江南的花信解说,觉得非常有资料价值。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