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究竟哪座是谢山

□叶立标

    1

    略懂浙东人文历史的人,听到“谢山”,必然会想到作为清代经学家、史学家、藏书家、文献学家的鄞县人全祖望(1704-1755)。因为,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小名补,学者尊称谢山先生,自署鲒埼亭长,书房名双韭山房,又号双韭氏。

    在中国古代,由于姓名、表字深受家族、宗法、礼仪及行辈的限制,为便于相互称呼及在文章、书籍、字画中的署名,起号之风颇盛且由来已久,如春秋时期的鬼谷子(王诩)、老冉(李耳)等。与字、名一般须遵循意义相同、相近、相顺、相延或相背等不同,取号不受这些规则的制约,如同现代文人给自己取笔名,可以借此自由地抒发使用者的志向与情趣。

    “谢山”作为全祖望的号,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志向与情趣呢?有人经过分析认为,他的三个名号(谢山、鲒埼亭长、双韭氏)包涵了宁波独特的山水、人文与物产,体现了拳拳爱乡之情。如双韭,即今皎口水库旁的大皎、小皎两座山,是樟溪(鄞江)之源。全祖望曾有诗曰:“野人家在鄞江上,但见山清而水寒。”“鲒埼亭长”中的“亭”,是秦汉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汉书·地理志》言“鄞有鲒埼亭”,即今奉化莼湖街道鲒埼村,旁有鲒埼岭,是当年孙中山自象山港前往奉化小路街弄35号时的必经之路。“鲒埼”按字面理解就是一条粘满贝壳的曲折海岸线,因此地盛产寄居蟹螺(一名巢螺,俗呼瓦螺)、出品用于朝贡的鲒酱而得名。

    2

    “谢山”也是全祖望家乡的一座山,有学者认为就是四明山:尽管汉代梅福在四明山修行,写有《四明山记》;晋代孙绰在《天台山赋》中也旁及四明山,但都没能让四明山产生深广的影响。真正称得上“四明山第一推手”,对四明人文产生极大影响的是唐代著名隐士谢遗尘,后人感其功德,不但修庙祭祀,还将四明山称为谢山。

    因企慕四明山风光,谢遗尘在南雷筑舍、游观、读书、修道;后前往松江甫里(今吴江甪直)拜访著名诗人陆龟蒙(字鲁望),介绍了自己所居之山的奇特:“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地澄霁,望之如牖户,相传谓之石窗,即四明之目也。山中有云不绝者二十里,民皆家云之南北,每相从,谓之过云。有鹿亭、有樊榭、有潺湲洞。木实有青棂子,味极甘而坚不可卒破。有猿,山家谓之鞠侯。其他在图籍,不足道也。”最后请陆龟蒙一一为之赋诗。

    于是,就有了《四明山诗并序》,内分九题,即:石窗、过云、云南、云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棂子、鞠侯;又经陆之好友皮日休唱和(《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使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四明山一下子为大唐文人所熟知与传扬。以致于“后之言四明名胜者,莫不渊源于是”。

    南宋丞相史浩(1106-1194)因仰慕皮陆笔下的四明风光,“尝登四明山、入雪窦、出杖锡”,访寻而不得。1183年告老还乡时,得孝宗皇帝御书“四明洞天”及修造“真隐观”所需资金及土地,在月湖竹洲“垒石为山、引泉为池,取皮、陆《四明九咏》,仿佛其亭榭、动植之形容而肖之”,做成了一个人工的四明胜境。“又建祠以祀四明山王及谢高士遗尘之像”,即后人所称谢遗尘庙或祠。月湖的“四明洞天”曾吸引了陆游(1125-1210)来访并赋《四明洞天诗》,“其《和郑郎中辈赋九题者再》,皆观中之九题,而非四明山中真境也”。

    由于寻九题者往往不得其处,所以曾历任余姚县令及绍兴府通判,晚年迁居余姚施家山的施宿(1164-1222)称:“谢遗尘所称及陆、皮诸诗,世虽竞传之,顾今四明山中居人,乃不知异境果所安在。盖与华山之华阳、武陵之桃源,皆神仙境,可闻而不可及者也。”

    明“嘉靖间,余姚岑原道求遗尘九题,止得所谓‘石窗’者。鄞人沈明臣以大兰山为‘过云’。奉化戴洵以杖锡为‘石窗’。皆以意相卜度,宜乎其失之远也”。为此,黄宗義(1610-1695,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等)曾亲自踏遍四明山二百八十峰,专门对九处胜境进行一番考证,写了《四明山九题考》澄清有关事实,也写了《四明山九题诗》以正皮、陆之误。到清代康熙之后,又有高士奇、靳治荆、李暾、李灼、金韵古等众多夙慕浙东山水的学人,均写有《和梨洲先生九题诗》。由此可见,谢遗尘要陆龟蒙赋的《四明山(九题)诗》影响之广。

    3

    事实上,四明山与谢姓结缘并不始于谢遗尘,如谢安(320-385)、谢灵运(385-433)、谢玄晖(464-499,即南朝齐代著名诗人谢朓)等均与四明山有交集并留下了很多广为人知的人文故事。

    海曙区横街镇大雷村,就是因大雷山(也有称大雷岗)而得名。山中有个静水洞,据说是南朝诗人、宣城太守谢玄晖隐居读书之地,全祖望在探访静水洞后,赋诗曰:“大雷静水尤清秀,云是玄晖读书处。”因与谢灵运同邑(陈郡阳夏)同族,又先后以诗文齐名,世称“小谢”。明嘉靖年间,地方文化学者认为谢遗尘是谢玄晖后人,将大雷岗作为谢玄晖、谢遗尘的一处“故宅”、“旧地”。故清代史学家万斯同(1638-1702)在《鄮西竹枝词》中言:“大雷山上隐仙真,松桧烟霞好结邻;自得汪家贤父子,兹山不属谢遗尘。”

    查阅谢氏谱系,谢灵运是谢安大哥谢奕的曾孙,谢玄晖是谢安二哥谢据的玄孙,都是谢裒(282-347)的后裔。谢安东山再起后曾位居丞相,举荐谢灵运的爷爷谢玄(343-388)为兖州刺史;因军功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封康乐县公。谢灵运于元兴二年(403)袭封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初为大司马参军,历任抚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刘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元嘉十年(433)以罪处死。

    他在辞去永嘉太守后,开始遍访四明山水。到大隐,见山水绝佳,就此隐居,并在山下一处风水之地炼药,为当地百姓治病。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炼药处建起了谢康乐庙(也有称谢仙庙的),并塑谢灵运像祀之,后更名谢山庙。

    4

    据《四明山志》记载:“谢山有谢山庙,其中丹臼犹存,旧志以为谢康乐炼药于此。”又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谢山庙在县西南三十里大隐山,旧称谢康乐庙。”而《四明谈助》称:“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可见谢山庙所在的谢山最早叫句章山,后来因夏黄公隐居于此而改名大隐山。

    夏黄公本姓崔,名广,字少通,鄞县人。三国虞翻《答王府君》载:“则黄公定鄞人,非齐人也。”《浙江通志》载:“大隐山有黄墓,旧传为秦世黄公。”《南山黄先生家传集》载:“黄为鄞著姓,始自汉四皓黄公(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史称‘商山四皓’),公居奉川大里,殁葬大隐山,所谓黄公墓是也。”说明秦末汉初,夏黄公因避暴秦之世回到故乡,后隐居在四明山东麓直至终老,筑墓在姚江南岸的覆船山(又称黄墓山,今属河姆村福寿山)一事是可信的。世人为嘉夏黄公“潜光隐耀”,把他隐居的地方称为“大隐”,并将临近他墓的渡口称为黄墓渡(夏墓渡),后因方言转化为“河姆渡”。清代王渥《大隐山即事》的“此亦四明真福地,当年曾隐夏黄公”写的就是这段故事。

    那大隐山又是何时因何改称谢山的呢?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杨适(别名“大隐先生”)在《云溪寺志》中说:“谢山实四明东足。王右军守会稽,谢安石慕旧,携许询、支遁,潜息其间。故山之擅名,由谢太傅始也。”永和六年(350),王羲之(303-379,曾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初到会稽任内史时,即与比他小十七岁的谢安(字安石)成为志趣相投的莫逆之交;谢安向王羲之学习书法;两家还结成了牢固的姻亲关系:谢奕之女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次子凝之;王羲之的两位侄子王珣、王珉,一位娶谢安侄女为妻,一位娶谢安之女为妻。如此亲近的关系,难怪乎谢安、王羲之、许询、支遁会有一起慕旧、潜息大隐山的行为,正如羲之在给谢安胞弟、吏部郎谢万的信中透露:“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耶!”因此,杨适认为大隐山之所以更名为谢山,乃是因为谢安等曾在大隐山“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之故。

    综上所知,谢山并非四明山,它只是四明山东麓的一座名为句章的小山,后因夏黄公曾隐居此地被更名为大隐山,又因谢安、王羲之等慕旧、潜息此地而被人称为谢山。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