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日寻虫记

□张海华 文/摄

中华大刀螳捕食螽斯

黑丽翅蜻

黑长喙天蛾

忘忧尾蛱蝶

    这个月,宁波酷热难耐,白天都不敢在野外烈日下多待一会儿,真的怕中暑。所以,最近我尽量选择清晨出门拍照,或者索性晚上进山夜探,所拍到的以昆虫居多。这里,就选取若干种类,以独立片段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酷似蜂鸟的长喙天蛾

    前几天,清晨6时许,我到日湖公园转转,原本是想拍鸟,可是到了荷花塘旁边,只看到寥寥几只夜鹭,它们懒洋洋地站在水中树桩上,一副还没睡醒的样子。我实在没有兴趣拍,于是又走到了公园中央的池塘畔。这个池塘的水边种了梭鱼草、芦苇等水生植物,东边有长廊可以防晒。目前正是梭鱼草的花期,其花葶直立,上面开着几十朵乃至百余朵蓝紫色的小花。这些小花吸引了斐豹蛱蝶、玉带凤蝶等不少昆虫过来访花吸蜜。

    忽然,花丛中有个小小的身影在上下飞舞,原来是一只长喙天蛾!它体长只有3厘米左右,与略显臃肿的身躯(我总觉得撇开翅膀的话,其身体结构很像一只矮胖的虾)相比,其翅膀显得颇为宽大。但见它高速扇动两对翅膀,让自己像直升机一样定点悬停于空中;同时,它把极为细长的虹吸式口器伸到了花朵内部,在吸到花蜜后迅速离开,换另一朵花再吸。确实,无论从形态还是行为来看,它都非常像一只蜂鸟。因此,也难怪,很多第一次见到这种蛾子的人,都以为自己见到了蜂鸟。其实,野生蜂鸟只分布在美洲,别说在国内,就连亚洲都没有分布。

    那天我拍到的长喙天蛾,其外观特征最符合“黑长喙天蛾”的模样。在宁波,常见的长喙天蛾,主要有黑长喙天蛾、小豆长喙天蛾、咖啡透翅天蛾等若干种。

    似蝶非蝶的黑丽翅蜻

    说来也巧,那天在日湖公园除了拍到黑长喙天蛾,还在同一个地方“幸会”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即黑丽翅蜻。当时,我注意到一只看上去几乎全黑的蜻蜓平展翅膀,停歇在七八米外的梭鱼草的叶子顶端。不过,说真的,如果我不是七八年前曾经见到过这种蜻蜓,恐怕是不会发现它的。

    黑丽翅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蜻蜓,常被人称为“蝶形蜻蜓”。这是因为,其后翅特别宽大,在振翅飞行的时候,看起来更像是蝴蝶在翩翩飞舞,而不像其他蜻蜓那样进行战斗机式的巡航飞行。

    黑丽翅蜻属于中等偏小的蜻蜓,体长3厘米多,通体近乎黑色。其前翅约一半为透明,另一半为蓝黑色;后翅有的全部为深色,也有的个体在翅端具较小的透明区域。在阳光下或特定的角度下,可以看到黑丽翅蜻的翅膀上闪现出绚丽的金属光泽,因此“黑丽翅蜻”这个名字可谓名副其实。

    这种蜻蜓喜栖息于低海拔区域水草丰茂的湿地中,在中国分布较广,在宁波主要见于夏季,我在日湖公园、东钱湖等地都见到过。那天我在日湖公园只见到一只,后来几天又去观察,最多的时候在同一个地方见到4只。

    夜间捕食的螳螂

    说起螳螂,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谓人人皆知。螳螂能够捕猎体形较大的蝉,这首先得归功于它们具有一对善于抓捕猎物的前足。这对前足被称为“捕捉足”,整体呈镰刀状,可以折叠、收放自如,上面还生了很多长短不一的具有倒钩的小刺。一旦有昆虫被这样的前足搂住,那就真的会成为难以逃脱的“致命拥抱”。在宁波,最常见的螳螂有3种,即中华大刀螳、广斧螳与棕静螳。

    中华大刀螳是是本地体形最大的螳螂,体长可超过10厘米,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两种。早年,我一直以为螳螂捕食是在白天进行的,而近些年随着夜探经验的增加,方知螳螂也很喜欢在晚上捕捉猎物。2018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东钱湖马山湿地,我看到一只褐色的中华大刀螳用前足夹住了一只昆虫正在享受“晚餐”。当时,那只昆虫的头部已经被啃掉了,只剩下绿色的腹部。而且,看上去那被捕食的牺牲品很可能是另外一只螳螂。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哇,看来《黑猫警长》里关于螳螂‘新婚之夜的凶杀案’的故事真的发生了!”事后,我把照片给熟悉昆虫的朋友看了。朋友说,被中华大刀螳捕食的确实也是一只螳螂,只不过不是“新郎”,而是一只广斧螳。

    而上周末,在鄞州塘溪镇的山路边,我带孩子们夜探时,有个孩子忽然大叫了起来:“快看,螳螂在吃东西!”我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绿色的中华大刀螳正在绿叶丛中啃食一只绿色的螽(zhōng)斯。不得不佩服,孩子的眼神可真棒!昆虫也好,树叶也好,都是鲜绿色的,而且螳螂的大半个身子还是隐藏在叶子背后的,居然也被发现了!

    “重口味”的蝴蝶

    说起蝴蝶,恐怕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都是“彩蝶翩翩飞舞,在花丛中穿梭,吸取花蜜”的美丽景象。其实不然,蝴蝶访花固然是常见现象,但也有一些蝴蝶,却对甜美的花蜜兴趣不大,相反却喜欢吸食人类或动物的粪便,以及腐烂的植物果实,乃至动物尸体等。

    若要举例,二尾蛱蝶可谓这类蝴蝶的代表。很多蝴蝶的翅膀后面有尾状突起,即“尾突”,但通常是具有一对尾突,有两对的不多,而二尾蛱蝶就是属于这个“少数派”。二尾蛱蝶翅面淡绿色,前后翅外缘均有深褐色宽带,因其斑纹很像古代的弓箭,故又被称为“弓箭蝶”。我在夏季拍到的二尾蛱蝶,翅膀上斑纹颜色比春季的个体更为艳丽,后翅的宽带上有明显的红色、橙色斑纹,连尾突的中央都有一条闪烁着金属光泽的蓝线。但这么好看的蝴蝶,当我发现它的时候,通常它不是在腐烂的植物上,就是在路面的便便上吸食汁液,因此蝴蝶虽美,画面却不忍直视。

    忘忧尾蛱蝶,是二尾蛱蝶的近亲,这两种长相相似的蝴蝶都属于蛱蝶科尾蛱蝶属,它们的嗜好如出一辙。前几天,在塘溪镇雁村的溪边,我不时看到有白色镶黑边的蝴蝶快速从身旁飞过,但看不清具体是什么蝶。后来,终于看到一只停落到了地面上,我悄悄从其背后接近,唯恐惊飞了它。透过长焦镜头,终于看清楚了,它正站在一块狗屎旁边专心致志地吸食着!当时我以为这也是二尾蛱蝶,所不同的是,这种蝴蝶比我以前见过的二尾蛱蝶明显更白。后来,经朋友指点,方知这是忘忧尾蛱蝶,很美的蝴蝶、很美的名字,同时也是如假包换的“嗜臭之蝶”。

    我还见过更加“重口味”的场景。那就是,在盘山公路上,有一只中华蟾蜍(即癞蛤蟆)被碾死在路中央,发出阵阵恶臭。而现场有蒙链荫眼蝶、黑脉蛱蝶等近10只蝴蝶,它们扎堆聚集在蟾蜍身上,拼命吸食。

    在人类看来,上述行为恐怕会被称为“嗜痂之癖”,那些蝴蝶,自然也就是“逐臭之夫”了。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当然并不适合拿来形容蝴蝶——因为,对于这些蝴蝶来说,这只是天赋的习性,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好指摘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