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5号台风“桑达”带来了风雨,给“炙烤”了大半个月的甬城带来了丝丝凉意。图为大雨来临前的街道。 |
尚未从持续的晴热高温中回过神来,属于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就要来了! 可是,在这个夏天已经“杀红了眼”的副热带高压又怎么会被立秋“吓”倒?从市气象台7月31日发布的10天预报看,接下来的日子,持续高温恐怕还是逃不掉的。 从“大火猛攻”转为“小火慢炖” 7月31日5时,今年第5号台风“桑达”的中心距离江苏省盐城市偏东方向约285公里,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七级风圈半径120公里-180公里。 随着它以每小时5公里-10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市气象台于7月31日6时发布消息称,“桑达”正在逐渐远离我市,若无特殊情况,将不再发布该台风消息。 没想到的是,7月31日下午,今年第6号台风“翠丝”生成。当天14时,其中心位于宁波东南方向约660公里的东海南部海面上,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七级风圈半径120公里-280公里。 更没想到的是,“翠丝”比“桑达”还要“虚”。市气象台说,它将以每小时25公里-30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预计8月1日在黄海南部海面减弱消散。 总体来说,“桑达”“翠丝”挡住了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为已经快被“烘干”的我们争取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不过,台风终究只是“过客”,无法撼动副热带高压的“王者”地位。 中央气象台在7月31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10天,我国江南及四川盆地东部仍将持续高温天气,但和此前相比,37℃以上高温范围和强度将有所减小。 市气象台在7月31日发布的10天预报中也提到,接下来我市多阵雨或雷雨天气,最高气温在8月5日前将稳定在34℃-36℃,8月5日起将抬升至37℃-38℃。 在今年7月,台风基本属于“失踪人口”,这都要怪副热带高压,它大范围、长时间控制西太平洋地区,难以形成对流,无法达到台风生成所需的必要条件。 “桑达”“翠丝”走后,何日“风”再来?中央气象台在中期预报中提了一嘴:目前在我国台湾以东洋面还有1到2个热带扰动活动,未来有可能生成台风,给我国东南部海区带来影响。 “秋老虎”要下山了 在“小火慢炖”中,我们将在8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立秋“立”的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真正体现季节转换的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对宁波来说,通常要等到10月初才会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 和想象中的秋“凉”不同,立秋多半还是和“热”捆绑出现。在民间,人们常把立秋后出现的短期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更有“立秋过后,还有老虎一头”的说法。 关于立秋和“秋老虎”,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有趣的说法: 比如“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说的是立秋在一天中何时出现会对接下来天气的冷热产生影响。 比如“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说的是在农历六月还是农历七月立秋,也会影响天气的冷暖。 比如“秋老虎”还有公、母之分,若是双日立秋,便是“母秋”,相对来说会更热一点。 立秋这一天要吃西瓜 没有秋意的立秋,显得有些“索然无味”? 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没有秋意的立秋,更需要我们有善于在生活发现美的眼睛和细品生活的心。 立秋的秋意是从“池水渐凉蝉唱稀”中听出来的,是从“夜露沾鞋又湿衣”中摸出来的;是从“细雨斜风几番过”中感受到的…… 在老底子宁波人的习惯中,哪怕这个夏天“吃西瓜”吃到饱,到了立秋这一天,也一定要再吃一回。 人们管这叫“咬秋”,也叫“秋秽拔”。“秋秽”指的是夏天的秽气、高温,“秋秽拔”寓意要把一个夏天积攒的热气、湿气都“拔”掉。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过了立秋,西瓜也差不多该下市了,吃上“最后一回”,也算是告别。 老底子还流传有一种说法:立秋后不吃茄子,因为茄子有毒。 这个说法不靠谱,但也不是完全没依据。因为秋后的老茄子中,茄碱含量比较高,过量摄入对人体会有影响,而且茄子属于凉性食物,多吃会加重肠胃的负担。 七夕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在“秋老虎”之前,很多男同胞可能已经被另外一个节日“扑倒了”——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素有“中国情人节”之称的七夕节。 早在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前,商家就已经开始各路营销,朋友圈、短视频也都已经开始就“如何过七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大家之所以把七夕和爱情联系在一起,多半跟千古流传的“牛郎织女鹊桥会”故事有关。可事实上,这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据传,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的小仙女,可以“十日之内,织绢百匹”。凡间的女子甚是羡慕,便在七夕夜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 或许,“乞巧”也是七夕的“正确答案”之一。 《西京杂记》中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据传是古代文献中所见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换句话说,七夕乞巧,寄托的是女子希望能和织女一样善于纺织,可以织出云锦天衣的美好心愿。 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自秦汉以来,我国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纺织是广大妇女的必修课。 在历史的长河中,“乞巧”也从未退出过七夕“舞台”。 在旧时宁波民间,每年七夕,姑娘们会用早稻制作美味的米馒头作为供品,在夜幕降临时对着明月许愿,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般心灵手巧。 姑娘们还会组织“比巧”,借着月光穿针引线,谁最快把七根针穿好,谁就是巧妇。 民间还有“卜巧”的传统。从七月初一开始,姑娘们会用容器盛一些小麦种子,白天放在家里,晚上放在外面接露水;等到七月初七,麦芽长成,谁的麦芽根系发达,就预示谁更为心灵手巧。 记者 石承承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