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祸重伤患者
5分钟送到第一医院方桥院区急诊室
30分钟进手术室……

医生团队为徐阿姨紧急手术。

宁波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对急诊患者来说可谓重逾千斤。

    上了救护车即入院;患者可直接抵达急诊室门口,急诊医生和各科室医生提前等待;架构上实现“平急结合”,全院医护人员都是急诊救治的一部分……7月1日,宁波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开诊以来,该院急诊诊疗中心把“时间就是生命”落到了每一处细节。

    7月1日至7月28日,中心已经接诊近3000人次,入留抢室近250人次,1级2级急危重患者110人次,其中胸痛卒中病人20余人次,重型创伤病人10余人次。

    现场体验

    上了救护车就进了医院

    在方桥设立宁波市120急救分站点

    大!这是记者在急诊诊疗中心参观的第一感受,急救医学中心总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床位78张。

    智能,则是另一个明显感受。“救护车在3分钟后能到达急诊了,患者20分钟前上的救护车,上车就相当于办好了入院手续。”方桥院区医疗业务部主任曹刚指着中心的120联动调度屏介绍。患者上救护车后,其基本信息、生命体征信息、病情记录以及车辆预到达时间等都同步传输至医院。这样,急诊医生可以提前进行预挂号分诊操作,实时查看患者情况并指导救护车上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治,还能根据患者情况快速制定抢救方案或术前准备,为后续治疗抢得黄金时间。

    即将抵达的是一位因车祸受伤的患者,急诊科医生已召集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胸外科、泌尿外科、ICU等科室的医生“严阵以待”,患者到达中心后可以直接进抢救室A区。

    目前,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宁波市急救中心合作,在方桥地区成立了宁波市120急救分站点,形成区域内急救“一张网”,降低急危重患者的致死率和伤残率。

    抢救室旁就是CT室

    不到10分钟确诊主动脉夹层

    记者在中心参观时发现,复苏室旁边就是DSA室(介入室),抢救室旁就是急诊CT室,急诊室门口就是急诊B超室……这样的配置,堪称“奢侈”。

    该院急诊内科主任贺鹤群介绍,方桥院区急诊诊疗中心的架构非常完备,抢救设备也非常先进,能满足不同级别、不同需求急诊病人的救治需要,方便开展一体化抢救。

    当天,40岁的刘先生因胸痛自驾来到急诊室,急诊医生发现其左右臂血压的收缩压相差50多。于是,马上在急诊CT室为他安排了血管CTA检查。不到10分钟,刘先生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为后续治疗抢抓了时间。

    心梗等急诊患者不需要再辗转心血管内科的DSA室,而是能直接在急诊DSA室接受血管造影、介入治疗。

    急诊室故事

    “好在方桥院区急诊开了”

    医生:更及时地对急危重症患者展开救治

    严重创伤、溺水、重症肺炎、心梗、卒中、中毒……惊心动魄的急救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劫后余生的徐阿姨经常在念叨:“好在方桥院区急诊开了,不然我可能命也保不住。”

    十多天前的上午9时许,60岁的徐阿姨遭遇车祸。

    9时05分,她被急救车送到方桥院区急诊室。途中,她的相关信息同步传到急诊室,医生为其办好了急诊绿通手续。急诊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ICU等科室的医生已经在急诊室待命,做好救治准备。

    9时10分,多科室医生简短会诊后,一致认为应该先为徐阿姨做左下肢骨折固定手术。

    9时30分,徐阿姨进了手术室,出手术室后转入ICU。

    方桥院区ICU主任叶继辉介绍:“对徐阿姨这样的严重多发伤病人,入ICU后要再次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我们发现她血色素下降明显,有腹腔内出血可能。”

    10分钟后,床旁超声检查,多科室专家再次会诊,一致认定为腹腔内脏器迟发性出血,应进行剖腹探查。方桥院区泌尿外科主任谢国海和科室贾晓龙副主任医师及胃肠外科汪慧访主任,紧急为患者进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左侧肾脏脾脏破裂,肾脏大出血,血压一度下降到50/30mmHg。如不及时处理,会因为大出血导致生命危险。多科室医生联手为其做了左肾和脾脏摘除手术,并对肝脏进行损伤修复……

    “在上救护车后的几个小时里,急诊科集合了全院的力量终于成功救下了徐阿姨。”曹刚主任告诉记者,徐阿姨恢复良好,目前已转入普通病房。

    家属庆幸地说:“如果不是5分钟左右就到达三甲医院的急救中心,并得到集合全院力量的抢救,后果真是不敢想。”

    “我有个明显的感觉,在方桥院区,能更早接触到没有被耽误的急危重症患者,能更及时地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取得更好的救治效果。”叶继辉主任说。

    氧疗后,溺水老人转危为安

    避免了气管插管和严重的溺水后遗症

    “患者溺水,呼吸衰竭,气急,考虑急性肺水肿。”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的救护车上的患者信息时,急诊科医生裘奇松这样判断。当患者周阿姨被送到急诊室时,裘奇松和同事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吸氧状态下,经皮氧饱和度小于80,立即改为高通量面罩吸氧;呼吸急促,每分钟呼吸达到40次,马上给予白蛋白和利尿剂减轻肺水肿;随着情况好转,由面罩吸氧调整为经鼻吸氧……

    随着药物治疗和高流量氧疗双管齐下,患者呼吸慢慢平缓,经皮氧饱和度逐渐恢复到98,转危为安……裘奇松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看到周阿姨情况逐渐好转,家属拉着裘奇松的手感激不尽。“太感谢了,溺水后能这么快恢复过来,真是太好了。”

    老人目前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由于溺水时吸入不少脏水,还在普通病房接受后续治疗。家属事后从做医生的亲戚处了解到,正是由于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救治,才避免了气管插管和严重的溺水后遗症,不禁感慨:“家门口的急救中心,真是救命的!”

    展望

    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

    提高急诊重点疾病救治效率

    记者了解到,方桥院区旨在构建医疗、教学、科研产业闭环。

    宁波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阮列敏介绍,方桥院区做到院前、院中智慧连通,提前做好急救准备,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

    方桥院区急诊科将着力于发展一体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在海曙院区原有几大中心建设基础上,完善复苏中心、中毒中心建设,提高急诊重点疾病救治效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陈静娜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