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山戴上截瘫行走支具进行行走训练。 |
近日,记者在宁波市康复医院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中心见到了完全性截瘫患者江山(化名),这是他开始行走训练的第三天,扶着平行杠来回几趟,虽然颤颤巍巍,但能重新走动起来,他还是感到很开心。而让他如愿以偿的关键,是腿上的那副支具。 1 工地上受伤,成完全性截瘫 去年6月的一天,江山像往常一样在工地上干活,一台吊机一下没抓稳,吊着的钢梁直接压下来,正好砸到了他的腰。被紧急送到医院后,他被确诊为腰椎第2节骨折,虽然进行了手术,但“完全性截瘫”已板上钉钉。而他,才37岁,是一个家的“顶梁柱”。 术后第5天,江山被转到宁波市康复医院,从入院起,康复医生就带着他进行床边训练,两个月后,他终于可以自主在轮椅上坐稳了。之后数月,江山总觉得自己,还能够不借助外力站起来,康复团队却一遍遍提醒他:“该配支具了,越早借助支具进行行走训练越好。” 宁波市康复医院中级辅助技术工程师刘佳说,康复界有一句常说的话:“能站不要坐,能坐不要躺。”人只有在运动中,呼吸、血液、消化系统才能真正动起来,才能有效激发机能,有质量地延续生命。而对于截瘫患者来说,支具就是能帮助他们实现站立行走、重获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关键。 终于,江山接受了康复团队的意见,个性化定制了如今腿上这副Walkabout截瘫行走支具,开始积极接受每天1小时的行走训练。 2 个性化定制支具成为重新行走的关键 “江山腿上的这副支具,从取模到制作完成,再到寄回来,需要10天到半个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来确定所需组件,调节安装位置。”刘佳举例,比如,江山的这副支具没有腰托,只适用于能自主坐稳的截瘫患者,如果是无法自主坐稳或损伤在腰椎第1节以上、胸椎第4节以下的完全性截瘫患者,还需在支具上配置腰托,稳定腰部力量辅助行走;再比如,这副支具上膝关节铰链的材质是根据江山的膝关节力量选择的,手拉锁高度是根据江山的身体比例确定的。 支具到位后,康复团队又为江山精心制定了一套个性化训练方案。让康复团队和江山自己都感到惊喜的是,他的腰部力量很不错,加上支具精准制作的加持,戴上支具的第二天,已经提前开启了原计划在第三天开始的平行杠内行走训练。如果训练顺利,未来最理想的状况是,他可以在佩戴支具并借助肘杖的情况下自由行走。 3 需要辅助技术的人群不只有残疾人 截瘫行走支具只是众多辅助器具中的一种。辅助器具共包括12大类、132个次类、802个支类,常见的有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等,产品多达数万种。通过对人体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评定,帮患者适配、定制、安装不同辅助器具来矫治畸形、弥补功能缺陷、预防和改善功能障碍,是康复工程科的范畴。 刘佳介绍,很多人认为辅助器具是残疾人的专属,但其实老年人、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精神卫生疾病患者以及身体功能逐步减退者,都是需要辅助技术的人群。尤其是在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下,失能、失智的老人都是未来发生残疾的高危人群,利用辅助器具,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但辅助器具如果没有适配到位,弃用率就很高,因此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康复工程科“量体裁衣”,而不是自行网购。 宁波市康复医院的康复工程科起步于1998年,是该院的特色科室,近年来致力于推动我市残疾人假肢安装、矫形器应用及残疾人辅助器具配置的个性化和规范化,已为有需求人群私人定制、个性化适配和安装假肢、辅助支具等近万例,精准适配残疾人辅助器具10余万件,让众多患者以另一种姿势“行动自如”。 记者 徐露清 通讯员 刘小环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