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蛛网般复杂的大脑里“穿针引线”

这3位年轻医生是宁波神经外科的佼佼者

周晨辉

王洪财

聂晟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仪器”。大脑中的神经纤维比头发丝还细,线路如蛛网般复杂。神经外科也是公认的金字塔尖的精细学科。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正是在错综复杂的脑部做手术,手术刀的毫厘之间都关乎性命。

    曾经,宁波很多病人和家属宁可冒着一路奔波的巨大风险,也要前往杭州、上海等地的神经外科求医。近年来,随着宁波神经外科学科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本地就医,很多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

    今天介绍的这3位医生都很年轻,却已迅速成长为宁波神经外科医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手术刀不断向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挑战,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之苦,又竭尽所能保留其身体功能不受影响。

    记者 王颖 孙美星

    通讯员 陈静娜 俞水白 张林霞 文/摄

    微创拆除脑部“炸弹”

    在专业上不断突破

    聂晟

    41岁 主任医师

    电影中“拆弹专家”的工作惊心动魄,充满挑战。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聂晟也犹如一名“拆弹专家”,致力于以微创的方式消除患者脑中的隐患。

    2011年12月,聂晟在宁波开始使用神经内镜做脑垂体瘤切除手术。从最早的开颅手术,到显微镜下的手术,再到神经内镜下的手术,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给病人带来福音。聂晟举例,以显微镜下的手术为例,如果从鼻孔入路,那么医生的视野最多只有鼻孔那么大。视野小,清晰度不高,就会导致全切率低。改用神经内镜后,视野可以放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能有效提升手术的全切率,改善患者的愈后,复发率也较传统手术低。

    朱先生正是这一手术的受益者。今年上半年,他突然在家中昏迷,伴有高热,被救护车送至宁波市第一医院。他被诊断为脑垂体肿瘤导致的“垂体危象”,该病死亡率非常高。聂晟第一时间主刀为其做了微创手术,仅在鼻腔内开了个直径1.5厘米的小孔,就将肿瘤完全切除。从外观看,没有任何手术痕迹。几天后,朱先生生龙活虎地出院了。近年来,聂晟每年要做100例左右脑垂体瘤微创手术,他带领的宁波市第一医院脑垂体瘤手术团队,今年上半年在浙江省DGRS排名中位居第二。

    聂晟一直致力于在保证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完善脑部肿瘤微创手术。2011年至今,他将脑部肿瘤微创内镜手术,从脑垂体瘤拓展到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脊索瘤等。记者了解到,如果通过传统的开颅手术,切口会大很多。要切除拳头大的瘤子,创口要一个巴掌那么大。而通过微创方式,创口只有一条线。

    聂晟也一直在专业上突破:比如帕金森症患者的脑起搏器植入术,让双手不停抖动的患者能重新练习书法;比如今年完成了植物人催醒手术,目前患者听到自己名字时已能转动眼珠……

    此外,聂晟还负责科室日常急危重症的抢救。严重颅脑损伤、脑出血等急危重症患者路上转运风险极大,他和团队成员还经常前往慈溪等地,争分夺秒地为患者进行“脑部拆弹”。

    一院最年轻的副高

    关注疾病更关注病人

    周晨辉

    32岁 副主任医师

    “医生,你好年轻啊。”在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的诊室,不少病人这样感慨。1989年出生的周晨辉是该院目前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201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工作,2021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专攻脑胶质瘤手术治疗。

    周晨辉介绍,脑胶质瘤可能长在脑子的任何一个地方,分为1-4级,一般以3级和4级恶性瘤居多,4级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左右。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

    从手术方式来说,第一种是传统的开颅切除手术,业界在技术上已近顶峰;第二种是通过穿刺活检来进行,也是他常规开展的。

    宁波的工艺美术家徐峰(化名)是周晨辉的一位患者。5年前,徐峰被确诊患4级脑胶质瘤,肿瘤不幸长在功能区,影响到手部功能。术前,他恳求医生,宁可肿瘤切不干净,少活点时间,也要保持双手的功能,艺术对他来说胜过生命。幸运的是,神经外科科主任高翔和周晨辉一起为他做手术,肿瘤得以全切,手部功能也没有受到影响。这个月来复查,他还向周晨辉展示了最新的美术作品,精细度非常高。

    周晨辉说:“我的理念是,医生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病人。”就职于知名IT企业的冯先生被确诊为胶质瘤时才30多岁,他从深圳飞到宁波找周晨辉,周晨辉每天查房时,会以同龄人的身份和他聊求学经历,沟通病情,陈述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并主动加了他的微信,以便及时交流。几天后,冯先生平静下来,接受了手术。冯先生感谢周晨辉不仅成功地为他做了手术,更是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了他力量。

    “病人患脑胶质瘤,尤其是3级或4级的恶性脑胶质瘤是很不幸的。医生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他们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同时给予他们关怀,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除了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治疗,我也在研究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病毒治疗等。”周晨辉说。因此,他始终坚持临床和科研两手抓。目前,他正攻读浙大博士后,并且在去年成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一次脑外伤经历

    让他选择神经外科

    王洪财

    38岁 副主任医师

    半个月前,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一位36岁的女性患者。她的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并伴有尿崩,经查,她脑子里有一个长在颅底深处的颅咽管瘤。这个肿瘤长在视神经、垂体和下丘脑之间,如任其继续生长,会导致双眼失明甚至死亡。如果选择手术切除,难度不小。

    是去杭州、上海等地求医,还是留在宁波本地治疗?这位患者决定留在宁波。手术当天,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洪财通过神经内镜从患者的鼻腔入手,经鼻窦到达颅底,小心翼翼地挪开正常垂体,避开视神经,在保护好下丘脑结构的情况下,为患者切除了颅咽管瘤。随后,又从患者鼻中隔、大腿等处取出组织,为患者细心重建颅底,手术历经7个小时。术后,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恢复良好,重返工作岗位。

    1984年出生的王洪财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就是神经外科,这和大四那年他遭遇的一次车祸有关。当时他脑部受伤,昏迷了好几天。所幸住院几天后终于醒来,脑部淤血被慢慢自行吸收。那一次的经历让他体会到颅脑疾病患者的痛苦,决心把神经外科当作专业方向。

    通过十几年努力,王洪财通过到各大神经医学中心学习等方式掌握了神经内镜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和颅内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垂体瘤手术曾获得浙江省神经外科中青年医师手术技能大赛二等奖。

    “神经外科医生不但要知道如何切,更重要的是掌握何时‘收’。”王洪财说,大脑里的神经血管结构都十分脆弱、敏感,管控着身体各项重要功能。如何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更少地伤害周边的神经组织,是对医生最大的考验。有时候,手术中多前进1毫米,就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并发症。为了让自己的医术更加精进,王洪财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提升上,每次手术后也会仔细复盘每一步的得失。未来,他希望在微创治疗颅底肿瘤和脑血管病方面继续突破。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