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阅读时要坚持 “一尺一拳一寸” 观看电子屏幕遵循 “20—20—20”

眼科专家俞存 直播分享 青少年近视防控经验

俞存(左)在线与网友分享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窍门与心得。

    昨天下午2点30分,宁波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博视眼科医院院长俞存做客甬上健康大讲堂,在线与网友分享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窍门与心得。

    1 冷知识 新生儿有1000度远视

    近几年来,俞存在门诊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视力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成了家长的必问词汇。

    俞存表示,对于儿童来讲,远视储备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是指视觉发育正视化过程中的远视眼状态。新生儿眼球较小,眼轴长度并未达到成人水平。此时新生儿的双眼处于远视状态,有1000度远视,这是生理性远视,也称之为“远视储备”。而后随着生长发育,眼睛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

    他强调了一个概念:“我们说的正视,并不是指零度,而是指远视75度-近视50度。”当孩子的视力高于近视50度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视。

    要想掌握孩子的视力进展,俞存建议家长们为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孩子在3周岁-3周岁半开始,每半年定期检查视力、屈光度、眼轴等,第一次还包括眼角膜曲率、眼底检查。”视力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有差异,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可以监控孩子视力发育的过程,一旦有近视的苗头,可及时干预。他建议在同一家医院进行检查,以便观察所有数据的变化。

    俞存说,近视的原因包括环境、用眼习惯等多方面原因,遗传占了很重要的因素。“病理性近视也就是俗称的‘高度近视’,主要是由遗传造成。高度近视在800度以上,18周岁以后度数还会继续加深。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子女一定也是高度近视。”

    他还提到遗传基因在人种中的区别:“国际上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犹太人最容易近视,其次是亚洲人,而非洲人近视发生率最低。”

    2 自行调配的阿托品药效打折

    俞存所在的宁波博视眼科医院承担着海曙区进校园视力筛查项目,一年两次为23000余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每位小朋友都会获得一份报告单。有些家长看到报告单上写着“近视100度”就会直接去眼镜店配镜,但事实上,筛查度数只作为配镜的参考,还要结合全面的检查。

    他建议,12周岁以上孩子可以在快速散瞳后,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年龄更低的小朋友,可以滴阿托品散瞳。“散瞳就是在睫状肌麻痹的情况下验光,达到瞳孔散大的效果。”

    对于阿托品这个备受关注的眼药水,俞存提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阿托品对于近视的治疗在国际上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是目前唯一对治疗近视有效的药物。不过,对特殊人群却有一定程度的并发症。”俞存说,阿托品会导致低度近视人群看近看不清;有人恢复慢,第二天依旧有畏光的症状,甚至视力下降;有人则会出现过敏反应,眼睛发红、发痒;还有人停药会反弹,加速近视。

    因此,低浓度产品应势而生。“浓度0.01%的阿托品被称为低浓度阿托品,0.1%则是高浓度阿托品。”俞存解释,低浓度阿托品对近视防控也有用,副作用也相对小一点。晚上睡觉前第一滴,第二天起床就能恢复,停药后的反弹也小。

    近期,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暂停网售,需要在线下医院就诊后凭处方购买。但在直播平台的评论区,网友对阿托品的提问依然不少,有人问:可以自行将高浓度阿托品调配至低浓度吗?是否会产生同样的药效?

    俞存说:“商品眼药水(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并非只通过简单的稀释,还有稳定剂、防腐剂等多种添加,同时需要调节酸碱度,以发挥最大药效。有研究数据表明,医院自行配置的药水和工厂成品药药效相差10%,如果家里自己配置,效果会更弱。”

    他同时提醒,刚滴阿托品的第一个月要复查,正常的话之后3个月复查一次即可。

    3 嘉宾现场示范标准坐姿

    眼下正值暑假,俞存在直播现场为广大网友示范了标准坐姿,以达到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

    他说,书写阅读时要保持用眼距离合理、头位端正,坚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胸口离桌沿一拳(约10厘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切不可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沙发上看书,更不能在行进的车厢里看书。

    与电子屏幕相比,纸质阅读材料对眼睛的伤害相对较小。阅读姿势不端正、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会造成眼睛疲劳。阅读时要注意适时休息,持续用眼时间最长不超过40分钟。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产品,有时候甚至一些作业也需要在电子产品上完成,看iPad、电脑多久最合适?

    俞存建议,观看电子屏幕要适时休息,建议看屏幕20分钟后,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至少20秒以上,即“20—20—20”口诀。3岁以下儿童避免接触电子产品,学龄前儿童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6周岁以下儿童每天接触电子产品不能超过25分钟,青少年每天娱乐性视屏时间累计不超过1小时。

    记者 王颖 陆麒雯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