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潇潇 安岩是山名,也是村名。清光绪《奉化县志》载:安岩山,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岩虚悬绝涧。涧中有灵龟,广三尺许。每出入,风雨随之,后死岩下。有峰曰翠峰,高入苍穹,冠诸峰,古木蓊荟,下临大池。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读完这些文字,就有了第一次的安岩之游。 安岩在奉化三江之一东江上游,地属尚田。岁月沧桑,“虚悬绝涧”的二岩已难辨究竟,神龟当然更无从觅迹了。但流连在安岩诸峰及周边的山野溪涧,宛若翻阅一本神奇的画册,不知下一个拐弯处会遇见什么。果然,在一处深阔的山谷里,我与一座正在重修中的寺院不期而遇,一见颇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寺院已初现格局,规模恢弘。是的,这就是初创于唐大历(766-779)年间的安岩禅寺。祖籍奉化、生于鄞县的南宋著名文学家、吏部尚书楼钥,作有安岩寺记,开首便言:“吾乡僧刹最众,奉川一邑,凡七十有二,雪窦古道场为冠,其次则安岩山也。”天下名寺必有名僧,安岩寺也不例外。楼钥记“五季汉之乾祐(注:即五代后汉乾祐年间,公元948-950年),僧清耸义仙入山”。至今当地民间仍流传着清耸和尚投石建寺的传说。传说清耸来安岩之时,安岩寺已荒废百年,他立誓重建寺院。为寻找建寺之地,他登上安岩山主峰,用力抛出一块石头,说石头所落之处便是寺院重兴之地。石头落在山谷,清耸察看后觉得是一处堪称“五龙之地”的风水宝地,遂决意在此建寺。据楼钥记,时“钱氏犹在吴越,闻耸之名,命住杭之灵隐寺,号了悟禅师”。钱氏即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俶,一位地处僻野的僧人之名能被传入吴越王钱俶之耳,并被邀任为吴越第一名寺灵隐寺住持,说明这位高僧的佛学造诣和德行及影响力皆有过人之处。这位五代后汉时的奉化高僧了悟禅师,是安岩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大名人,与差不多同时代的五代后梁时奉化高僧布袋和尚堪有一比。明嘉靖年间的《奉化县图志》载安岩寺“胜概颇多,人号‘小雪窦’”,当与当年了悟禅师奠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前年暮春时节又去安岩,是因受《浙江散文》主编、省散文学会会长陆春祥先生之约去正在建设中的葛岙水库采风。葛岙水库受淹区域涉及葛岙和排溪、下蒋、沙栋头四个行政村。安岩是葛岙行政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也在移民之列,不过安岩村地势相对较高,也有一些村民自行要求留了下来。那次去库区,除了去安岩村,还去了属排溪行政村的蓬岛自然村,这是一座历史古村。明末清初浙东学派领军人物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记:“五代时,霅川胡庆(注:吴越国名臣胡思进之子)度奉化童公岭,得石楼、蓬岛之胜,遂定家焉。”我到那里时移民已进入尾声,村内除了祀开村始祖的胡氏祖庙灵昌庙和明嘉靖万历年间立的胡氏照壁尚存,其余建筑物基本被夷为了平地。在一堆废墟中,我意外淘得一只村民遗弃的超大盐甏,上层大肚储盐,中有隔层,缩身的下层储沥下的盐卤。这甏,起码可储盐十五公斤。如此之大的盐甏我从未见到过,应是过去大户人家的器用,大概是可以进博物馆的。更大的意外收获还是在安岩,在奉化县志所记“高入苍穹,冠诸峰”的安岩主峰翠峰上,我望到了隔溪(东江上游)而峙的一座秀丽山峰。陪同者告诉我它叫梅山,是一座传说中的仙山,葛岙水库大坝东端就起自梅山脚下。我问起梅山上有何仙迹,陪同者也不甚了了。回来查阅地方文献,才知梅山因西汉著名道家梅福曾到此炼丹而名。对山水胜迹,文人雅士从来不会缺席,历代有不少名人曾登临梅山寻访梅福遗迹,发思古之幽情,并留下诗篇。当年,楼钥在梅山上久久盘桓,还借宿于山顶寺院,与僧人抵足夜谈,一早起来又吟出如下诗句:“竹舆来访小梅山,山在空濛紫翠间。岚雾满林朝漠漠,溪声和雨夜潺潺。峰头丹井随潮信,松下禅房旧祖关。谁是无生谁不死,晨钟未响梦先还。”以“东南文章大家”著称的元代文学家、奉化剡源人戴表元也曾登临梅山寻访梅福旧迹,其《梅山》诗曰:“路逢耕者问,山是化人开。梅尉成仙去,安知不此来。樵陇低通海,茶村暖待雷。谈玄亦可隐,不用垦蒿莱。” 数日后,我即兴冲冲约人同登梅山。梅山顶有尊顶寺,那次在寺中遇僧人修明法师,一起喝过禅茶、共话梅山旧事后,他又陪我们察看了梅福炼丹的丹井及一处不清楚是什么朝代的僧人墓葬。丹井在寺院大殿左侧,模样不像平常的井,而是嵌入在突兀的岩崖里,三个立面和顶部都为天然岩壁,一面为人工所筑的护栏,满满的水面呈长方形,面积在两平方米左右。我倚栏探望,水色黛绿幽深,见不到底在哪里。古代地方文献对它的记载颇为神奇,谓“有丹泉一勺,常随海潮上下,谓海眼”。在民间传中,说饮用此水可明目去病,我取过木勺舀起饮了几口,感觉甘冽沁心。古僧人的墓在寺院下方的山谷里。墓呈规则的多面体,穹顶如塔,均为石质,规格较高。我猜想应是当年某位方丈之坟茔,经拍照通过微信传给一位文物界朋友,回复说是清中期风格。按此说来,这墓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了,石柱、石板虽有风化,但构联仍严丝合缝,可见做工之考究。地方志还记载梅山的另一奇观:每大雷雨后,从山上龙湫冲刷下来的“小石如梅子,剖之有核”。惜我们上山之时是个大晴天,与记载中的奇观无缘。在传说中梅福在四明山得道成仙,其撰写的《四明山记》,为传播四明山“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声名立下不朽之功。身居奉化数十年竟然不知身边还有这样一处道、佛胜地,今却因安岩而知之遇之,令我不胜感慨。在下山时,想起宋诗人黄唐的诗咏:“粼粼新绿起前锋,拂拂垂杨烟雨中。安得一簑浮短艇,玉鳞飞上钓丝风。”诗中所写的垂钓处是山下东江的一湾水面。我不由得遐想,当两年多后总库容4000万余立方米的葛岙水库竣工蓄水之时,宽阔的湖面一定会把安岩山、梅山这两座隔湖对望的山峰映照得更加迷人,并定有后来者再赋新咏。 最近一次去安岩是上周的访茶。安岩茶场主人黄善强的声名我早有耳闻,见面却是第一次。老黄中等个子,脸膛红黑,嗓音洪亮,双眼不花,步履轻捷,一问年纪却已七十有一。不由得让我刮目相看并询问其养生奥妙,他朗声大笑:哪有什么奥妙,若要有,也是这里的风水好、茶好。说完,他让我们换乘他的越野车上雾云岩茶园。人说山路十八弯,而上雾云岩的山道虽已浇了水泥,但弯头如此之多之急却是我不曾遇到过的。我留意了一下,几乎每一二百米左右就有一个近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其他大小弯道就不用说了。我在副驾驶座侧视老黄,他轻松地驾驶着庞大的越野车犹如自如玩弄儿童玩具车,还一边滔滔不绝地大聊茶人茶事,令我叹为观止。车到半山腰,我们在一处平台短暂下车,眺望四周,峰峦叠翠,顺着东边的豁口望去,山下近处是葛岙水库,目光远移便是云雾半遮半掩、波光粼粼的象山港和两岸村落、集镇……这正是甬上百科全书清《四明谈助》里描述安岩诸峰“俯视数百里外,沧海城邑了然在目”的景象。老黄得意地问我:“这地方咋话?”我答:“真好!”老黄说,这里东有东江,往西翻过山是横山水库,常年水汽充沛。种茶要山好土好,还要水好。上车再行,很快到了茶园。老黄又问:“你看我的茶园有什么特点?”还没待我回话,他就说开了,我的茶园“戴帽”“穿裙”又“插花”。他又解释,戴帽就是保留山顶林木的原生态不开发为茶垅,穿裙就是保持山腰原生林木不变,插花就是在茶垅间和茶园边上种桂花树。这样一来,茶园与与自然山野丛林共生共荣,丛林冬为茶园挡寒流防冻伤,夏为茶园遮荫防枯萎;雨时丛林吸储水流,旱时向茶园渗水;蜜蜂在丛林野花、桂花与茶树间栖息、飞舞,使茶有了自然的花香。茶分园茶和野放茶,他说他种园茶,但尽量多地借鉴、采用野放茶式的培植管理方式,减少人为过度干预,以使茶叶有独特的品质、风味……老黄说起茶经来头头是道。就这样,30多年前从50亩茶园并靠借钱买来第一批茶苗起步的他,如今已有优质茶园500多亩,其“滴水雀顶”等茶产品在业界和消费者中有了很高的辨识度。下山时,白色的越野车犹如一艘在绿浪间穿行的小船,滑过一个个漩涡般的弯道,老黄一边自如驾车,一边仍兴奋地聊着说不完的茶人茶事,哪里看得出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安岩一带多胜景逸事,我在这里先后邂逅三位传奇人物,梅福、了悟禅师存活于历史文献和传说中,而眼前这位土生土长、活色生香的茶人正抒写着自身和安岩新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