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2-08/19/A16/8976058_ds-qianyh_1660825113330_b.jpg) |
王安石像 |
![](../../../images/2022-08/19/A16/8976057_ds-qianyh_1660825129668_b.jpg) |
北仑穿山碶(宋代属鄞县)的王安石纪念亭。 记者 顾嘉懿 摄 |
东西十四乡、办县学、修水利……近日,千年前王安石的鄞县足迹再次进入大众视野。重温他的那段经历,让人钦佩其“脚劲”之余,不由思考,一个人能够成功并得到尊敬绝非偶然。 考察水利 奠定执政鄞县基础 宁波在王安石的时代叫明州,下辖多个县:鄞县、慈溪、定海、奉化、象山…… 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赴任鄞县知县。当时的鄞县包括今天宁波很多地方,海曙、鄞州、北仑、江北,甚至舟山都在其中。县治和州治即“区政府”和“市政府”位置相近,都在现在的海曙区。 上任不久,王安石作了一次“鄞县十二日游”,所涉足迹东到北仑穿山,西到海曙它山,当年皆属鄞县县境。他把这个经历写在了《鄞县经游记》里。 从行程看,这十二天里王安石舟车劳顿,做了一次有目的性的考察。 明州多水患,于鄞尤急。因地理位置毗邻东海,咸潮一涨,潮汐直抵内陆。大片土地盐碱化,失去耕种效能。而在汛期,四明之水奔腾而下,也不易储蓄以利农事。故唐宋时期许多官员来宁波,都以治水为第一要务,王安石也不例外。 《鄞县经游记》中提到的许多地点均为水利枢纽。在鸡山“观碶工凿石”,在北仑海滨规划“斗门”,在芦江“临决渠之口”,穿过东钱湖、横溪,去考察鄞西的洪水湾、它山堰,再从广德湖回县衙。这次考察,使王安石获得了对鄞县的第一印象,也奠定了他执政三年的基础。 宁波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把水理顺,城市也就治好了一大半。在鄞三年,王安石没有碰到大的水灾,但他一直致力于“防患于未然”,要求百姓疏浚沟渠,做好应急预案。这颗因地制宜、眼光长远、不辞辛苦、为民考虑的公心,是他长期受到鄞地人民尊敬的原因之一。 兴办县学,修书延请多位名家大儒 王安石不仅关心鄞县,也关心余姚的水利。他曾受余姚知县谢景初所托写过一篇《余姚县海塘记》,表扬这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同僚在云柯乡(今余姚低塘一带)筑造海塘、安稳民生之事。 这篇文章中,王安石借谢景初之口说:“通涂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治水和办学,也是王安石在鄞县任上做过的最主要的两件事。 王安石兴学有其时代背景。有宋一代,崇文抑武,以朝廷为核心,曾多次发起全国性的兴学运动,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兴学”便为其中之一。 庆历四年(1044),宋仁宗诏令各州府,凡未建学之地均立学,若财力有限,可利用孔庙,在庙中设学。王安石是这一政令的积极贯彻者。 他曾在《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中写道:“某得县于此逾年矣,方因孔子庙为学,以教养县子弟。”可以推知,王安石所办县学的时间应在庆历八年(1048)。 史载,这所学校的地点不在今天宁波城内的县学街,而在“县东半里”。王安石离开后,县学时置时废,徽宗年间移至县西南行春坊左侧,这些建筑均毁于南宋建炎兵火,直到史弥远当政才择址重建。 宁波愿意将崇文兴教之功归于王安石,不仅因为他在政界和文坛的影响力。为了增强县学师资,王安石与明州“庆历五先生”中的三位都有直接的书信往来。尤其对慈溪大儒杜醇,王安石特修书延请,一次被拒,第二次去信,终于打动这位高士。 在给奉化学者楼郁的信中,他赞美楼郁“学行笃美,信于士友”,虽然居住在海滨一隅,却能安贫乐道,是自己很羡慕的。 在给王致的书信及为他写的墓志中,王安石肯定了他的“爱民之心”和“立言”之功。 两宋之际,四明文风昌炽,学儒辈出,既有官府推动办学之功,也与书院、私塾教育“多点开花”有关,其中多少受到王安石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甚或比他在宁波兴修水利意义更为深远。 勤勉三年,留下善政足以影响千载 27岁调任鄞县,是王安石人生中第一次主政一方。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说的是高位者一般都拥有在基层锻炼的经历。鄞县,就是王安石的“试验田”。 在鄞三年,王安石足够勤勉。他曾奉“市长”(知州)王周之命,为重修后的鼓楼撰写《新刻漏铭》。铭文中说,“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既是劝人,也是自勉。 他在这里按照朝廷的意思颁布了医方《善救方》,并刻石于县衙之前,方便百姓随时按需取用,说君王施行仁政,是出于不忍之心,基层应该妥善贯彻执行。 明州是产盐地区,盐利收入丰厚。长官为增加捕获私盐贩子的数量,奖励士民互相告发。王安石当即上书,认为不应以此为由鼓励告发,因为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他还在这里从友人处得到杜甫佚诗200篇。王安石非常敬仰杜甫,赞美并推崇杜甫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品格,将其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化为自己一生的行动指南。 在这里,王安石还永远地失去了一个女儿,葬于鄞南崇法院西北。离任前,他在夭女墓前告别,“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从此,鄞县牵动他的不仅仅是政绩、履历,还有他疼爱的女儿。 三年千日,影响千载。后世,以他名字命名的那次变法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在鄞地任上的三年,王安石留下的皆为善政,其人至今在地方上享有祀奉。 也许在这次“刷屏”之后,人们眼中的王安石不再只是那个一意孤行的改革家,也能看到他人生的B面,甚至C面、D面、E面、F面,看到他的兢兢业业,看到他的锐意进取。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