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潭村里寻明清

石潭板桥

龚氏祠堂

民居依溪而建

石潭板桥成了村民避暑的好地方

    近年来,千年古村余姚鹿亭中村声名在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中村隔壁还有一个古村,叫石潭村,村内保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在中村吃过午饭,记者驱车绕山而行,盘山公路两侧绿竹掩映,磨人的暑气消散大半,摇下车窗,竟有微风拂面,瞬间人清气爽。约莫又过了十几分钟,一个古朴的村庄缓缓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此行的目的地——石潭村。

    □记者 贺艳 实习生 李睿清 文/摄

    1

    石潭村里古廊桥

    石潭村位于四明山坳,距余姚市区41公里,2001年时由原石潭、马家坪、茶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该村为龚姓发源地,村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据《武陵龚氏宗谱》序所载,“龚氏之先出,以汉时湖广常德府武陵县有封武陵候讳胜者食采武陵,为武陵龚氏,胜二十四孙讳昭字益昌居镇江,为镇江龚氏。登宋仁宗进士,吏部尚书,昭之孙讳巳孙仕绍兴剡县(现嵊县),因家短,徒居”畈田,又名畈田龚氏。迨至五世讳俊字九垒者,士殿前右一将军,建炎中辽金扰攘,高宗仓猝,拥驾南渡,赘姚江陶氏,卜宅四明白云上菁里”。有此可见,石潭龚氏始迁地为武陵(现湖南常德),始迁祖为宋代龚俊,从此开创了四明石潭的文明发展史。目前,在石潭村,村民仍以龚姓为主。

    石潭石潭,初闻此名,总不禁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也正是记者对石潭村的第一印象。弃车步行不过五分钟,便听到了潺潺水声,这便是石潭村的第一景:石潭溪。溪水自山顶而下,穿过竹荫绿草,汇聚山脚形成一条窄窄的河。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泛起波光,水中植物随波而摆,乍一看有种印象派的美感,仿佛莫奈曾于此作画。与寻常山溪不同,石潭溪的溪底由岩石组成,这也正应了柳宗元的那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已出”,真叫人忍不住猜想,当初的龚氏祖辈为村庄取名时,是否也受此启发?

    石潭村内溪道众多,因此大小桥梁不少,位于石潭村中心的石潭板桥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座。这是一座屋盖式廊桥,桥长约20米、宽约4米,建成时间应在明代,是古时石潭村村民过溪的唯一通道。1956年,老桥被洪水冲垮,1962年改建廊桥,并于2010年修整后列入余姚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潭板桥中间只有一个桥墩,桥墩是两根长约数米的长石条,顶着一根大木作为桥墩的横梁。该桥除桥墩为条石外,其余都为木结构。石潭板桥上盖小青瓦,两旁安有板凳,自然成了村民避暑的好去处。午后,三两老者相聚于此,摇摇蒲扇,聊聊家常,乖巧的狗儿匍匐在脚边,声声蝉鸣传入耳畔,头顶是云卷云舒,脚下是流水淙淙……时间在这里似乎慢了下来,游人的脚步也不由放轻放缓。

    除了石潭板桥,村内还有潭溪桥、龙潭桥、丰产桥、碧水桥等桥梁,将溪水两岸连在了一起。

    2

    龚氏祠堂底蕴深

    跨过石潭板桥,便到了龚氏祠堂。这是一座建于清朝的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坐南朝北,有门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分前后两进,在余姚山区古代祠堂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2010年,龚氏祠堂大修并列入余姚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祠堂是龚氏宗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墙上绘有精美彩绘,历经风雨仍然清晰可辨,门头窗檐的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门前道地平坦宽广,地面用山区特有的鹅卵石铺就,石块大小搭配均匀;从祠堂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便是天井下的那方苍翠,劲草生于卵石之间,颇有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韵味,再配上白墙黛瓦,既有江南水乡的雅致,又不失家族历史的厚重。

    祠堂不大,前后数十步便能走完,但其底蕴却不容小觑。祠堂右侧房间为村史展示区,陈列着石潭村一路走来的轨迹和成就,不仅展示了石潭村的历史、龚氏一族的由来,还介绍了龚氏一族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以及他们对家乡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这里还陈列着龚氏一族的宗谱和家训,这些内容就如同高悬于天际的启明星,透过幽暗的历史,依然照耀着当代人前行的道路。

    从祠堂出来,再往上走,便到了龚辉故居,这又是一座宁波尚存不多的明代建筑,具有相当的历史文物价值。龚辉(1482年-1566年),字实卿公,石潭村人,历任明工部侍郎、广西按察湖广左布政提督南赣军务、总督漕运凤阳巡抚等职。在任期间,他体察民情,剿灭倭寇,疏通水患,声誉颇好。

    如此志士,他的故居自然也别有一番趣味,尽管在岁月的侵蚀中有所坍圮,但后世依旧可以从现存的遗址中窥见当年的风采——硬山重檐、穿斗式架构、七柱十檩、木格门……放眼望去,一景一画都藏着中国人独有的情致。

    先人既如此,后辈怎甘落后!浙东四明山是全国十九块红色根据地之一,在革命战争时期,石潭村的仁人志士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指挥员送情报、送饭,掩护部队顺利脱险。而如今的石潭村也承担着环境保护的使命,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石潭村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充分开发自身农业特点的同时也守住了环境和土地的红线,让当地村民在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享受发展和增收带来的喜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