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晓鹿大溪 |
 |
褚氏宗祠 |
 |
大方桥 |
这里生活着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贤相褚遂良的后裔,这里还曾是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这里就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 驱车前往晓云村的这一路,是有些韵味在其中的。穿越清晨潮湿的雾霭,又翻过几座翠绿的山,晓云村便缓缓出现在眼前,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褚氏先祖有良相 晓云村距离宁波市区约60公里,地处四明山腹地、荷梁公路旁,周围连绵的青山把村庄拥入怀中,晓鹿大溪由西向东从村中流淌,青山绿水说的就是它吧。2001年行政村区划调整时,该村由上村、平桥头、洞桥、大溪、羊坑五个自然村组合而成。 晓云村的名字来历跟当地的地形有关。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晓云,又称小岭、晓岭,古时交通不便,若想将村里资源运出,就只能靠肩挑背驮。运货的脚夫为了赶路,每天天未亮便出门,爬上村西岭顶时,正遇拂晓,久而久之,晓岭这个名字便深入人心。1940年,当时的晓岭和云岩两个小乡合并,于是就有了晓云。 从村名的演变史中不难看出晓云村村民的勤劳勇敢,而他们的先祖也不是等闲之辈。目前,晓云村村民以褚姓为主,若顺着族谱往上攀,便能寻到唐朝贤相褚遂良。 据史料记载,褚遂良(596年-658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 褚遂良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但自始至终都怀揣着报国救世的理想,后代为了纪念他,特意在村中修建了褚氏宗祠。该宗祠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由大厅、厢楼、门厅组成,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曾重修。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列入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褚氏宗祠不仅为当地的人文之旅添上了耐人寻味的一笔,还成为褚氏后人饮水思源、互诉亲情的一个场所。 B 晓鹿溪上大方桥 从褚氏宗祠出来,行不过两三分钟,便看到了晓鹿大溪。透过清澈的溪水,能一眼看到溪底,水流湍急处白浪溅起,打湿了周边的嶙峋怪石。 村庄沿溪而建,于岸边漫步,风声、水声、蝉鸣、鸟叫,声声入耳;石墙、绿瓦、漫山草木,景景入画。时间在这里似乎慢了下来,也有了形状——它是俯在地上打瞌睡的黄狗,是老人手中的蒲扇,是跳跃在树梢的太阳。在晓云村,突然就明白了当年乾隆为何七下江南,想必就是为了隐入深山、躲避朝堂之浮躁吧。 沿溪复行数百米,可见一单孔石拱桥横跨于晓鹿大溪,把大溪两岸连在了一起。石桥名曰大方桥,但当地人更喜欢称它为洞桥。 大方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光绪十一年重修。桥全长17米,宽5米,离水面30米高。满是青苔的桥身、斑驳崎岖的台阶,无不在诉说历史的足迹。粼粼波光映在桥拱,桥基两侧摇曳着紫色的野花,远远望去,合着水下的倒影,仿佛一轮生机勃勃的月亮。 C 红色故里故事多 过了大方桥,走上两三百米,就到了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的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重建于2012年,是一座中式小院,内设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陈展、鹿亭乡革命历史陈展、晓云村卫生室、晓云村老年活动室等。 走进大门,一眼便能看到右边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遗址”。站在展厅,当年那一幕仿佛就在眼前。1941年2月,党中央作出了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定。5月起,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武装分批南渡杭州湾到浙东。浦东部队南渡后,随着战斗的不断升级,建立了一些流动的疗养所,后因为战斗频繁,伤亡减员增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后方医院。1943年4月梁弄解放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成立了卫生处,改四明疗养所为四明后方医院。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并成立了许多分院,其中一个分院就在当时的晓岭村(如今的晓云村)。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曾在此举办了数期卫生训练班,培养了大批优秀卫生员。1945年6月,后方医院总院也迁至晓岭村,三庙六祠堂成为后方医院的住所,医务工作者和伤病员最多时达到1000多人,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的伤病员医治、疗养、康复之地。 如今的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还是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里陈列着抗战时期的药品、外伤器材和医疗器械,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苦不易,更提醒后辈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与褚氏宗祠、大方桥、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等历史建筑不同,村中现代化的晓云村文化礼堂、村办公楼则显示了晓云村非凡的活力。近年来,晓云村党总支提出了“红色故里,褚相后裔”的美丽乡村品牌建设,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该中心由褚相广场、晓云村文化礼堂、村办公楼、农合联村级服务社等组成,已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其中,建成于2017年的褚相广场上矗立着高达几米的褚遂良石雕像。 记者 贺艳 实习生 李睿清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