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中央的鲁迅。 |
|
《前哨》创刊号。 |
百年前,“左联五烈士”带着诗意与热血,在狱中畅谈文学与革命;如今,一众年轻的演员来到烈士故乡,再现那段青春往事。 9月7日、8日,大型原创红色话剧《前哨》登陆宁波大剧院,以袁弘饰演的宁海作家柔石为代表的“左联五烈士”与王洛勇饰演的鲁迅,在舞台上呈现了一段可贵的革命友谊。宏大细腻的戏剧结构,配合多媒体场景与高清影像等跨媒介剧场表达,《前哨》对“海派话剧”作了一次新的阐释。 昨晚,106名来自宁海县柔石中学的学生也在现场观看了演出。 双线嵌套结构 强化“代入感” 昨天下午,该剧主创在宁波大剧院接受媒体采访。主演王洛勇、袁弘、谢承颖、王佳健、霍泽安、李晨宇悉数到场,分享了《前哨》的创作细节,讲述了“回到烈士故乡演戏”的感受。 《前哨》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位青年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从不同的人生路径汇聚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与鲁迅先生交往密切,在他的影响下从事革命文学创作,将笔尖对准劳苦大众,最终为捍卫信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剧名《前哨》来自1931年“左联五烈士”被枪杀后不久出版的同名机关刊物。“前哨”二字由冯雪峰和鲁迅亲定,创刊号便是纪念五烈士的专号。 舞台上,演出采用双线嵌套结构,一条故事线是五位青年被关进龙华看守所,另一条线索则是当今一所艺术大学的五位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排演一部写于30年前的未完成剧本,力图再现五烈士的故事。戏中戏的展开,增加了作品的层次,也拉近了红色往事和当代青年的距离,增加了代入感。 饰演研究生之一的演员李晨宇表示,剧中角色走近五烈士的过程其实也是演员们了解先烈的过程。“90多年前,‘左联五烈士’正值我们这样的年纪,他们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以笔为刃挺身而出,这份勇气以及他们的才情、担当,一直感染、鼓舞着我们。” 回归舞台 收获创作激情 话剧《前哨》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编剧,汇聚了一众上戏“实力派”:马俊丰担任导演,王洛勇、袁弘、谢承颖等“校友”悉数回归。 饰演鲁迅的王洛勇是知名老戏骨、影视舞台双栖演员,不久前的热播剧《梦华录》中,他饰演了萧钦言一角。在《前哨》剧组,得益于“奇迹般的化妆技术”,王洛勇的舞台扮相有“乱真”效果。“这部戏里的鲁迅可能跟大家心目中的不太一样,特别突出了他关爱、鼓励年轻人的一面。”为了揣摩角色,王洛勇翻阅了不少鲁迅先生的演讲稿,对这位文学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已是王洛勇第四次来到宁波。在《前哨》的演员阵容中,王洛勇既像大家长,也像个“老顽童”,说起排练细节,他眉飞色舞。“知道有宁波这一站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很期待,有种运动员冲刺的感觉。”王洛勇表示,他很羡慕浙江这片孕育英雄的红色热土,“宁海是柔石的故乡、象山是殷夫的故乡,希望我们的演出不会辜负他们家乡的人民。” 在《前哨》中饰演柔石的是袁弘。他表示:“我不想仅从烈士的角度去演柔石,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有很真实的一面。柔石在青年时期就能够用很朴实的文字去关注现实,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 袁弘毕业于上戏,离开校园20多年后回归母校排演话剧,对他来说是一次特殊的经历。“我们的排练厅就是我学生时代的排练教室,首演的剧场是我们演出毕业大戏的上戏实验剧院,吃饭在学校食堂‘蹭饭卡’。”对袁弘来说,一个多月的排练周期也是与自己的青春相遇,“教室里的气味、氛围像潮水一样涌来,所有的记忆瞬间就都回来了。” 桃花雨下 书写英雄浪漫 除了演员的倾情出演,《前哨》的舞美设计也值得一提。该剧影像大胆创新,使用了大量与剧中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相生发的多媒体场景。高清影像的拍摄、原创音乐铺叙、全息音响的设计与布置,构成戏剧和电影结合的效果。 剧中,桃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这源于在龙华看桃花是当时上海一景,关押五烈士的监狱墙壁上留有这样一首诗:“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排练中,饰演柔石挚友冯铿的演员谢承颖,意外发现柔石日记中有一支手绘桃花,这一细节也被融入剧情中。 在《前哨》的最后,五烈士牺牲,舞台上下起漫天的桃花雨,成为全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他们牺牲时只是青年模样,却已成为中国文学界的曙光,面对生死抉择,他们一腔热血,以身殉国,让信仰之树万古长青。这一刻,革命理想主义的激情感染着台上台下所有人。 “这其实是我们剧组送给五烈士的礼物。”谢承颖说,五烈士牺牲在2月,如果没有那场枪决,他们是有机会看到桃花的。“这也是一份极致的浪漫。”袁弘表示,他很喜欢剧中的这场戏,另外还喜欢鲁迅家宴的一场戏,众青年齐聚鲁迅家中,“充满着希望和美好。”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沈林佳 房炜 /文 剧组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