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金梅讲解并演示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9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急救日,主题为“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 为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救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宁波启动“救在身边 校园守护”专项行动。与此同时,宁波市红十字会、宁波市教育局、宁波晚报社共同邀请浙江省红十字一级应急救护师徐金梅,在甬上APP在线开展学生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直播课程,从运动损伤、溺水、心肺复苏和AED操作三个方面,详细讲解并演示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近11万人次观看并在线互动。 1 扭伤、拉伤时遵守“RICE原则” 浙江省红十字一级应急救护师徐金梅的另一个身份,是宁波卫生职业职业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她在学院里时常见到打球、跑步时运动损伤的同学。 她在直播中提到,运动损伤是指由于运动、锻炼或者身体活动造成的损伤或伤害。运动损伤中的肌肉痉挛常见于大腿、小腿及足底肌肉痉挛,往往表现为局部抽筋、疼痛。这是由于大量出汗,肌肉快速、连续收缩导致,有时候也与突遇寒冷有关。同时,缺钙也会造成痉挛。 一旦发生痉挛,应该立即停止运动,牵引痉挛肌肉,并补充水分,可以选择饮用淡盐水。 扭伤与拉伤也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徐金梅提醒观众,扭伤、拉伤时遵守“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伤肢(elevate),然后送院诊治。“建议最初的6-8小时要保持冰敷的状态。” 骨折是运动损伤中最严重的一种,处理原则是制动。这样可以减轻疼痛,避免和防止损伤加重,也便于搬运伤员。 为了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掌握救护技能,徐金梅在现场分别演示了前臂骨折后用衣服固定的包扎方式,以及脚踝受伤的八字包扎法。 她强调,运动前应充分准备,慢跑5-10分钟直至微微出汗,进行完整的拉伸运动持续5-10分钟。注意自我保护,必要时佩戴保护用品。每次运动完成后都应做整理和放松活动5-15分钟。 2 实施人工呼吸要先清理口腔异物 心肺复苏(CPR)是最基本的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者生命的方法,通过徒手、应用辅助设备及药物来维持人工循环、呼吸和纠正心律失常。徐金梅在直播中提到,掌握这个技能不管在校内、校外都十分必要。 她在模拟人上演示了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要领: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即胸骨下半部。深度为5厘米—6厘米,频率在100—120次/分钟。“一定要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中断不超过10秒。”徐金梅说。 人工呼吸也是必要的急救措施。在实施人工呼吸之前,要先清理口腔异物。一般来说,吹气量为500-600ml,也就是正常人平静呼吸的量。吹气时间约1秒,不得过度通气。吹气同时眼睛看伤员胸廓有无起伏,胸廓抬起即可。 当患者口唇、面部和甲床等颜色由苍白或青紫转为红润;患者恢复心搏和自主呼吸;患者出现瞳孔由大变小、眼球活动、手脚活动、开始呻吟等反应,说明心肺复苏有效。 另外,还可以通过AED为心脏骤停的伤员进行急救。如果不知道最近AED在哪里,可以关注宁波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点击“博爱甬城”,会弹出AED地图,会显示最近的位置并可定位。 3 溺水救援与自救要这样做 最后,徐金梅介绍了溺水救援的具体方式。岸上的人就近寻找救生器材,如救生圈、救生衣、绳索、竹竿、浮板等,将其抛给淹溺者,或者寻找竹竿、树枝等,降低自身的重心,俯身趴下来,慢慢将溺水者拉上岸。当周围没有漂浮物或者竹竿时,可以用衣服打绳结抛向溺水者。 如果是自救的话,不要慌张,尽量放松身体,使自己的身体仰卧于水面,让头面部露出,避免呛水;尝试踩水、仰漂深吸气后,头后仰,放松肢体,双手摆成大字形;不挣扎,在水中保持平衡,口鼻先浮出水面,可呼吸和呼救。 记者 陆麒雯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