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伟 我承认我小看“梅花”了 张培坚 做一个“追风中年” 张晓曦 我们追的不是台风,而是台风背后的“井然有序” 吴丹娜 脚带“泥土味”,继续做接地气的记者 陶 倪 角色转换间,希望台风待我们都温柔些 张贻富 惊心动魄“追风”中,顺手助人更觉幸福 吴震宁 总有一代代“望潮人”“追风者”前赴后继 陈 烨 一路向东,一路“追风” 贺 艳 直播时代,线上一分钟,幕后练真功 石承承 “追风”更快一点,挖潜更深一点 马 涛 用脚步“丈量”台风,在追逐中记录美好 郑凯侠 做风雨中的记录者 刘 波 风里雨里,我在追你 这两天,台风“梅花”给宁波带来了疾风骤雨,多地积水。有这样一群人,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闻“风”而动,以最快的速度奔赴一线,多视角多手段直击台风对甬城的影响。他们就是宁波晚报的记者们,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不是第一次追赶台风。在“梅花”渐离甬城之际,他们谈了谈各自的“追风”经历。 记者 陶倪 整理 林伟: 我承认我小看“梅花”了 我参加过多次“追风”报道,但绝对是这两年最“刺激”。 去年“烟花”台风期间,我从市区一路来到受灾严重的鄞江镇、洞桥镇、集士港镇。特别是在洞桥镇,看到了一片汪洋般的“灾区”景象。 今年“梅花”台风登陆前,我想到的就是再去洞桥镇采访。但我承认,还是小看“梅花”了。9月14日,我花了一天时间在洞桥镇走访,看到了南塘河上游激荡而下的急流,也看到了风雨停停歇歇的“示弱”,就想当然以为这次台风就这样了。没想到当天晚上,洞桥镇就再次受灾。当然,不止洞桥镇,9月15日在海曙西门街道,我看到了最深80多厘米的积水。 “烟花”“梅花”,两个台风虽然名字漂亮,但却都破坏力巨大。我想我们也需要端正对台风的态度,即便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张培坚: 做一个“追风中年” 9月13日上午,我在象山采访完开渔节祭海仪式后,没有按照原计划返回宁波,而是根据台风最新研判路径,决定留在象山做一个“追风中年”。 9月14日下午2点多,距离台风登陆只有几个小时,我和同事来到象山涂茨镇的饭桶山采访。我在查看台风预测路径图时发现,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登陆预测路线,正好穿过饭桶山。结合这个点,我进行了一次播报。此时10级风圈已抵达象山,站在饭桶山的海塘上,扑面而来的疾风骤雨让人难以站稳,雨点在狂风的加持下,像小刀剐脸般难受。我厘清思绪,沉稳地在镜头前做好播报,向网友介绍第一视角下台风登陆前的情景,在晚报官抖和视频号上累计收获3万多的点赞量。 “追风”近20年,绝大多数情况是追了个寂寞,但自己并不懊恼,也希望台风多是和宁波擦身而过,送适量的雨,降合适的温,做一个“懂事”的台风,别给百姓添麻烦。 吴丹娜: 脚带“泥土味”,继续做接地气的记者 9月14日中午11点30分,“梅花”来势汹汹,海曙区鄞江镇水位偏高。时间紧迫,领了抗台物资和新媒体同事汇合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出发了。大自然的力量真的太可怕了,车辆行驶在路上,一路风大雨急,路两边的灌木丛被吹得东倒西歪,周围被弥漫的水雾包围,什么都看不清楚。 下午1点,抵达地势相对较低的鄞江镇它山堰村时,情况比我预想的要严重。村里部分低洼地处的房屋,积水已达20厘米以上。这时,村干部接到线索,还有村民待在危房里未转移,原来,这危房里的老两口,之前已经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去了儿子家居住,但一早起来发现雨势不强,抱着侥幸心理又回到了老屋。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老夫妻整理好行李物品,关闭水电燃气后撤离。 “梅花”台风登陆,深入一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扎扎实实深入现场,脚带“泥土味”,才能赢得采访对象的尊重。继续做一个接地气的记者,这也是记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张贻富: 惊心动魄“追风”中,顺手助人更觉幸福 “梅花”是我做记者以来,采访报道的第12个台风了,做现场视频直播还是头一次。在台风中,看到的都是大风大雨,积水封道,一片汪洋,这样的场面已经深刻记忆之中,见得多了,也就处变不惊。但要从中发掘不同寻常的抗台救灾故事,又是作为一线记者的责任所在。 记得有一次去象山高塘岛采访,我们的车在大桥上被横风吹得摇晃不定,可谓惊心动魄。半路上,还遇到一位老农推着三轮车艰难前行,我冒雨下车帮忙推车,才感觉顺手而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幸福。 台风年年来,蹚水采访不知凡几,我自从容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