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花”过境,老外滩的积水。 记者 刘波 摄 |
张晓曦: 我们追的不是台风,而是台风背后的“井然有序” 9月12日中秋假期最后一天,根据台风“梅花”的走势,我迅速锁定象山几个可能影响比较大的乡镇,电话打给象山水利渔业部门、乡镇街道、救援队员,甚至果农、鹅农等,询问情况,确定第二天采访播报的候选点位,得知他们已经放弃最后一天休假,准备抗台,我的心定了一半。 在做了一番部署后,9月13日,当我同事朱佳凯、张培坚进入报道状态。拍摄建筑工地工人集体转移到安置点,拍摄救援队员帮助低洼地段的老人抬高家用电器,迅速将象山井然有序的防台工作传递出去。 9月14日晚上11点多,当处理完700多条信息,看到象山各地连夜迅速进入台风过后“打扫卫生”阶段,我心想,妥了。于是,9月15日上午,在与领导商讨过后,决定吃完早餐立即转战余姚进行报道。当我们离开象山时,部分主要路段的积水已经退去,被风刮断的树枝已被清理,整座城市都在以接受风雨洗礼后的崭新姿态迎接开渔节。 陶倪: 角色转换间,希望台风待我们都温柔些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7年,也是我“追风”的第7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朵花”。去年“烟花”来袭,我和同事穿着渔夫服,涉水进入积水严重的海曙集士港采访;今年“梅花”肆虐,我们在老外滩直播,现场直击三江口水位。 更多时候,我承担出镜播报的任务。同事说“321”,我就进入状态向镜头打招呼。这次台风期间,我转换角色,第一次尝试直播拍摄。这才明白冷冷的雨水在脸上胡乱地拍根本不算什么,“机器你撑住千万别进水”才是台风天所有摄像心底永恒的呐喊。 传播方式在不断革新,我们追赶的劲头也一直都在。只是看到受灾农户的落寞,居民出行的不便,救灾人员的夙兴夜寐,还是希望——台风啊,请你待我们都温柔些。 马涛: 用脚步“丈量”台风 9月15日上午7点45分,我和同事朱立奇在海曙区环城西路和蓝天路十字路口的积水路段直播。路边原本是施工路段,风雨过后,黄色的围挡都倒在了地上,加上深达30厘米的积水,许多居民根本就看不清水下已经开挖的路段,结果,纷纷踏空、摔倒——“现场”就在身后,记者不得不一一去搀扶,并将这一安全防范和提醒“划重点”,在直播中反复“输出”。 算起来,这已经是我追的第6个台风了,从象山、余姚到宁波城区,从陆埠镇到沙堰村再到天童寺,到处留下了我的足迹。最令人难忘的,是2019年“利奇马”台风期间,我和同事王思勤、杨辉前往台州临海市采访,淌水步行、扒货车、坐皮划艇……一路挺进重灾区,采访格外艰难,却也收获满满。每一次“追风”,都是一次见证和记录历史的过程,让我们成长,给我们继续前进的力量。 郑凯侠: 做风雨中的记录者 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来势汹汹,北仑是它潜在登陆点,9月13日下午,我带上捕鱼服、拍摄设备第一时间赶往北仑,在台风一线蹲守。 海塘、汽渡码头、文化礼堂……我和同事搭档,在多个点位完成短视频拍摄,文字记者变身外景主持人,在疾风骤雨中记录抗台一线的人:村干部彻夜在海塘守候,担心海水漫上来;社工挨家挨户敲门,劝住户撤离到避灾点;爱心商户自发送来可口饭菜,温暖安置人员的胃;风雨中,志愿者和农户一起,疏通沟渠……我多次参与抗击台风报道,这些温暖的画面并不少见,但是他们依旧是我镜头里的主角,依旧能够打动他人,所有的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坚守在风雨最猛烈的地方。很荣幸,我能成为这样的记录者。 刘波: 风里雨里,我在追你 摄影记者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14日下午,梅花向着宁波步步逼近,三江六岸风一阵雨一阵。下午2点,我骑着电瓶车奔赴宁波街头,寻找那些能让我感动、让我焦急、让我紧张的镜头。 在微信群里,听社区书记说有条街已经积水,我第一站赶往鼓楼,虽然风大雨急,我却没找到积水点。在解放北路等红绿灯时,看见一位女士撑着伞过路,一阵风吹来,她的伞翻了过去,她却很淡然。这一幕被我记录了下来。 宁波人对台风太熟悉了,我也一样,这么多年来,年年追台风,留下了许多资料照片,每当看到那些照片时,我们追的台风和追台风的我都历历在目,这不仅是我的记忆,也是属于宁波的记忆。 贺艳: 直播时代,线上一分钟,幕后练真功 作为一名老记者,其实我的一线“追风”经历并不多,直到去年换了部门。今年台风季,一连赶上了两场台风。“轩岚诺”期间,我和新媒体同事去了余姚,这次“梅花”来临,我和部门同事来到了奉化。得到采编指令,连夜准备采访器材、联系采访对象,“兴奋”得像个刚入行的年轻记者。虽然新闻还是那个新闻,但表达形式早已从文字、照片时代更新到了视频、直播时代。 在这两次报道中,我们主要是拍vlog、开直播。直播看似简单,背后要做的工作却非常多。上次在余姚20分钟的直播,准备了近3个小时。这次在奉化的10分钟直播,前后也准备了2个小时,但已能明显感觉到比余姚那一次有信心多了。诚然,从旁人抓拍的新闻背后的照片来看,我已经从带有婴儿肥的年轻人变成了眼角耷拉的中年人,但新闻初心尚存。 石承承: “追风”更快一点,挖潜更深一点 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凶猛来袭。比“梅花”更来势汹汹的,是我们“追风”的速度和深度。 9月14日中午,走进宁波市气象台预报大厅,紧张、忙碌气氛扑面而来:研判、会商、发布、直播…… 站在大厅中央,身为“外来者”的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更快一点!这是我们第一次把直播现场搬进预报大厅,打听到“透骨新鲜”的台风消息传递给市民。 更活一点!你或许在我们和市气象台副台长顾小丽的交流中,看到、听到背后奔忙的脚步、高声的争论。台风的风雨预测,不是硬邦邦的数字,离不开气象人的严谨付出。 更深一点!我们关心风力、雨量,但那些你可以通过很多渠道看到;我们更关注你们也关心的“冷知识”,“小台风为何有大能量”“为什么秋台风会登陆”…… 台风面前,万众一心抗台是A面,但我们也希望给大家看看B面。 陈烨: 一路向东,一路“追风” “此时此刻,我的耳边一片宁静……”9月14日傍晚,蹲点在北仑区春晓街道办事处的我,在手机文档里码下这样一个标题。考虑到台风“梅花”有可能登陆北仑,我需提前预备当晚要上版的新闻稿,甚至连出镜口播都想好了。晚上6点多、7点多,两次打开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一条红线持续向右偏移,往舟山方向。这意味着登陆北仑的概率越来越低。此时此刻,我的耳边是狂风拍击玻璃窗发出的“怒吼”,但内心瞬间宁静。“梅花”不来,大家悬着的心放下了。虽然没有追上它,但我追到了很多动人的瞬间。 9月13日深夜,跟着村干部在弯弯绕绕的弄堂里疾步匆匆,看着他耐心劝导住户转移至安置点;9月14日一早,驱车赶往白峰,在海塘边见到了巡逻至此的村书记;当天中午,来到郭巨汽渡码头,在堤坝上感受十级风圈带来的威力;当天晚上,继续驻扎春晓,办事处灯火通明;9月15日清晨,生活恢复如常,简单收拾后赶到新碶紫荆社区,两台抽水泵一刻不停地作业,积水缓缓退却。 吴震宁: 总有一代代“望潮人”“追风者”前赴后继 一听说这次台风也叫“梅花”,令记者不禁想起了2011年8月初我市遭遇到的那个“梅花”台风。彼时,位于江东北路旁杉杉公园内的三江口潮位站,便是记者和当年已71岁高龄的老水文工作者、“望潮人”杜明德老先生(老杜),在凌晨时分风雨中蹲点守望三江口最高潮位的地方。 从2008年至今,年复一年,只要有台风对我市影响,在三江口一带“追风望潮”,便也成了我的必修课。从采访本上手写的字迹被雨水模糊、卡片式相机进水罢工,到手提电脑现场成稿、数字相机咔咔咔连拍的痛快,到如今在老外滩直接用手机摄像、直播三江口潮位实况的日新月异。 老杜,这位把一辈子奉献给我市水文事业的前辈虽然已经离开,但从13日、14日水利部门对三江口最高潮位的预报准确性来看,更多跟老杜一样的水文工作者,利用现代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台风季成为了一个个无畏的“望潮人”,兢兢业业守护着台风中的这座城和城里的人。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新闻一线记者,也希望能在不断学习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三江口“追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