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27日 星期二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拱廊桥为何价值极高?我市有没有此类存在?

记者寻访宁波唯一
木拱廊桥卧渡桥
来奉化吧 做一场
廊桥遗梦

    结构精巧绝伦,全国仅此一例

    卧渡桥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袁家岙村溪水之上。顺着这条溪水溯溪而上,一路可以遇见多座廊桥:棠岙村口、棠云茶亭边的文明桥,袁家岙村的卧渡桥,许家山村的镇福桥,样式各异,特征不同。其中,最有看点的还是卧渡桥。

    据桥头所立碑记,卧渡桥自袁氏在此“启族”便有,取名“卧渡”,乃“长桥卧波,便人济渡”的意思。清乾隆丁酉(1777)年,该桥进行了一次公修重建,“叠木为梁,架分七政而屋焉,以避风雨,息行人”,意思是桥上共有廊屋七楹,可以供行旅歇脚,乡民憩息。

    不过,这座桥曾在上世纪20年代一次大水中被冲毁,随即重建,现桥横梁下方刻有“民国十三年(1924)重建”字样。

    据我市古桥研究者朱永宁先生测量,卧渡桥桥面长14.81米,净跨11.92米,桥宽6.5米,桥面中间走道净宽2.38米。桥面上五楹,两头溪岸各一楹,南岸一楹因建造公路而改建。据推算,全桥总长约为22米。

    卧渡桥最值得一看的是桥板下方的结构。上海交通大学木结构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刘杰,曾将卧渡桥案例引入2017年出版的《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一书。他认为,卧渡桥是“斜撑与八字形组合撑架式木拱廊桥”,现仅发现一例。该桥拱架结构由八字形撑架、斜撑架、斜撑杆组成,其中“斜撑架上顶横木,由八字形撑架中的斜杆与斜撑杆夹持,形成类似剪刀撑的结构,精巧妙绝”。

    饱经岁月沧桑,留存实属不易

    木拱廊桥的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筷子戏法”,即如何在不假外力的情况下,支撑起一个拱形结构。

    我国最有名的木拱桥是《清明上河图》里的那座汴水虹桥,它的存在告诉世人,早在北宋,中国人就已经在汴水之上架起世界罕见的贯木拱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这种结构早已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惊喜地在闽浙一带找到众多和虹桥结构相似的编木拱桥,这也就是列入世遗预备名单的那些“闽浙木拱廊桥”。

    南方多雨,在木拱桥上加盖廊屋有利于保护木梁,故而木拱廊桥又成为闽浙木拱桥的主要桥型。

    那么,卧渡桥与上述进入名单的那些廊桥有何不同?在这一点上,学界尚有争论。

    有人认为,卧渡桥是一座木梁廊桥,拱形结构只是为了支撑木梁,故而在类型学上不能说属于木拱桥。而朱永宁认为,卧渡桥的拱架主结构,属于木拱桥中的三节拱——这是只存在于宁波奉化这一较小地域内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贯木拱——它的意义在于推翻了学术界“浙东无贯木拱”的结论。

    卧渡桥历经各种水火之患留存至今实属不易,其桥型特殊或许与多次改建有关,使之成为木拱廊桥的一个“孤例”。这种“特殊性”也是卧渡桥虽处深山古村,仍吸引桥梁史研究者、爱好者不断前往寻访探究的原因。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