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君 49岁 主任医师 宁波市第一医院 近日晚上9点采访结束时,宁波市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益君说,他的手术间还有两台手术未完成。但他说:“今天手术还好,有时择期手术都要到凌晨两三点甚至更晚。” 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麻醉还停留在只是打一针睡一觉。20多年前,当陈益君收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麻醉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很多人为他惋惜:“书读得那么好,就学个打麻药针的。”起初他自己也有点失落,直到走进那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校门,他才知道麻醉有多重要。 1997年,陈益君大学毕业进入宁波市第一医院麻醉科。他说,当时的麻醉还着眼于解决手术时的疼痛。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这远远不够,就开始关注麻醉学的前沿理论,很快完成了从传统麻醉向围术期医学的转变,将麻醉贯穿于整个手术的全周期监测和保护:术前完善评估;术中精准给药;术后镇痛促康复。 10多年前,一位70多岁食道癌患者的手术,让陈益君开始更多地关注高龄患者的麻醉。当时,到了这个年纪做手术的患者并不多,陈益君做了充分准备,精准选择麻药的种类,精确计算麻药的剂量,可术中还是发生了心脏骤停的意外。虽然经过抢救,患者脱离了危险,但这件事还是深深触动了陈益君。 高龄患者是公认的麻醉中的难点。陈益君说,高龄老人的各个系统及肝肾等功能均明显下降,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明显降低,药物代谢清除也比较慢,容易出现苏醒延迟等问题。还有就是老年人脊椎钙化和纤维性退变,使得穿刺困难,这对麻醉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2005年开始,陈益君先后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德国亚琛Bethlehem医院进修,主攻临床麻醉。此后,他利用扎实的理论功底,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摸索出高龄患者麻醉管理的秘诀:选择时效短、麻醉深浅可控性强、血压心率影响小、术后苏醒快的药物;局部手术首选神经阻滞或区域麻醉,大手术则用全身麻醉合并区域麻醉…… 就这样,陈益君带领团队完成了一台台高难度的手术麻醉,一次次突破麻醉的年龄极限:93岁的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全麻下成功进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95岁心梗患者,全麻后接受了支架置入术……这些年,陈益君每年完成900多台手术的麻醉,年龄最大的患者101岁。 如今,陈益君又把目标瞄向了更前沿的加速康复外科。他说,提倡快速康复的理念,将让麻醉医生有更大的作为,但责任也更重了。未来,他希望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合作,优化围术期管理,加速手术患者的康复,更好地为高龄患者的手术保驾护航。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陈静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