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丹虹 每逢佳节,抬头见囍时,不由得令人感到汉字文化蕴含的无限魅力。 辞典里只有单个喜字,那是谁又加了一个喜,创意成囍了?民间最普遍的传说是曾经到宁波出任过鄞县县令的王安石加的。 话说北宋时期,正值青春年华的王安石,怀着“学而优则仕”的济世理想上京赶考。那天,途经马家庄,已是夜幕降临时分,只见一户人家门口高挂着一盏走马灯,灯下人头攒动,好生热闹。原来马家有位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父母想替她找一位有学问的青年才俊与之相配,于是张贴出一副别出心裁的上联,谁若是对出下联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安石挤上前去,看上半联写道: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他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合适的,就作罢,毕竟考试事大,不能为对联而分心。 王安石文思如泉涌,考场应试出色的他令考官眼前一亮,不禁想再考考这位俊朗的书生,于是就顺手指着大厅外插的飞虎旗出联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真是天助也!王安石暗喜,立即将马家看到的那半副联以对: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如此天作之合的联语,自然令考官十分满意。 回途中,王安石又路过马家,只见走马灯下迎风飘荡的上联还没有下落,于是他自信满满地把上联扯了下来。屋内的人见有人前来应对,赶紧请到客堂。王安石便挥洒笔墨,拿考官出的对子,轻而易举做了乘龙快婿。 婚礼那天,正当身着大红袍的王安石拜堂成亲之时,门外忽然传来鼓乐声,随之一队人马驾到,原来新郎官金榜题名,朝廷送来高中进士的喜报。 春风得意的王安石在人生喜上加喜的快意时刻,不禁应景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随之,他提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洋溢喜悦之情的囍字,让人贴到门上。从此,逢婚礼人们在门窗上贴囍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开了。 哈哈,上面这个双喜故事显然是编的。因为王安石明媒正娶的妻子,姓吴,人称吴夫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吴敏、父吴芮、叔父吴蒙皆为进士,她也是一位有才学的女子,这在宋人笔记里有记载。而被称之为“拗相公”的王安石平生为官清廉,生活自律。陆九渊用“洁白之操,寒于冰霜”来形容他的品德。所以,他上京赶考路遇的马小姐,纯属子虚乌有。 那囍字由来呢?自然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汉字原本就是先民创造出来并演变进化至如今的模样。如果拆分和组合,会发现汉字的象形与表意真是妙不可言。 查《辞海》,喜字主要表达快乐,喜爱、爱好,可庆贺的事情,还有妇女怀孕等。 喜字从甲骨文至楷书,其形体结构基本相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闻乐(yuè)则乐(lè),故从壴;乐形于谭笑,故从口。”意思是说:人们听到鼓乐声,则快乐;而人们的快乐高兴,是用口通过谈笑表现出来。 可是,当人们好事成双时,会觉得一个喜字还不足以表达,怎么办?那就再加一个吧,于是就成囍了。大家看着这大红的方块图案,象形兼表义与表音,美妙吉祥,就纷纷喜不自禁地张贴开去了。尤其是在婚礼上,男女结合快乐之大红囍符,把双方心连心的含义表达得明明白白。 自古以来,人们常常乐意把一些美好愿望附丽到才子佳人身上,就像手机“美图秀秀”般做点艺术处理。而对王安石故事版本的锦上添花,也不是凭空的,他人生有过洞房花烛夜不假,金榜题名也是真的,只是把两者作了戏剧性的改编。 如果我再附加一个传说故事,有可能会让人产生这样的遐想:这囍字,也可能就是古代的鄞县人创造出来的,根据是当地有现成的“拼图元素”。 因为,这著名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句,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诗》。汪洙,也是鄞县人,虽然很晚才中进士,却是年少成名。他9岁能写诗,非常聪慧,乡人称之“神童”。 话说,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时的某一天,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他带领举人、秀才们去孔庙参拜,却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有人用木炭写了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下面落款:九龄童汪洙。 圣人殿孔子和颜回的塑像都破败成这样,而公卿们却没人捐款修葺。王安石读之自然感到渐愧。但9岁儿童写出这样深刻的诗来,令他十分惊讶,会不会有人捉刀?于是吩咐人叫他前来相见。 汪洙随父亲前去见县老爷。其父汪元吉拜见王安石,自是惶恐不安,连说自己教子不严,望大人海涵。 王安石见汪元吉忠厚的样子,再看一旁汪洙,神情不卑不亢,不由得和蔼地问:“这墙壁上的诗是你写的?”汪洙回答:“正是孩儿所写。”并童言无忌地说:“大人今日瞻仰孔庙,想必对我的诗意也明白了。” 王安石听了,对眼前这孩子饶有兴趣。见汪洙穿一身短衫,他随口说:“《论语》云:‘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你这样短衫草履来见我,有违礼仪呀!” 汪洙听罢,赶紧向王安石鞠躬,并机智地回复:“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王安石一听他对答如流,不禁赞叹道:神童之誉果然名不虚传。 后来,汪洙进入当地有名的桃源书院深造。王安石对其父汪文吉也甚为看重,特把汪元吉推荐给转运史,让汪元吉负责明州府法律(司法参军)事务。 汪洙的《神童诗》通俗易记,与古时训蒙教材《三字经》被同称之为“古今奇书”,影响深远,有些金句至今都被传诵。比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对于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们更加津津乐道,曾经看到过在公务员考试时,这“四喜”诗的出处还被当作选择题来做。 正是由于以上故事的凑巧,讲囍字的原产地在古代鄞县,也许有这种可能。而且自从有了千古名相王安石喜上加喜的传说,这个囍字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看清代文学家李绿园写的长篇小说《歧路灯》,其中第27回写道:“你屋里恭喜了,大相公也喜了。一天生的,真正双喜临门。” 这人生之喜还不过瘾,直写到到最后第108回:薛全淑洞房花烛 谭篑初金榜题名,作者以双喜结尾才罢休:“笔墨至此,不必再往下赘,可完一部书矣。” 囍,洋溢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闪耀在中国品牌的星空中,也深藏在我童年的心海里。 国球“红双喜”品牌诞生于1959年。那一年,容国团获得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又时逢国庆十周年,可谓喜事成双。于是,周恩来总理为上海研制的乒乓球取名“红双喜”。后来,这个拥有吉祥名称的乒乓球被国际乒联正式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红双喜是第一个为奥运会提供赛事器材的中国品牌。去年,在东京奥运会上,红双喜已连续第六次亮相世界体育的最高舞台。 在我年少记忆中,除了结婚闹洞房看见囍字带来吃糖的快乐外,还有打乒乓球。那时候见小伙伴从口袋里摸出来的乒乓球,上面印有红色的囍字,就会觉得分外欣喜。 囍,这个中国传统的吉祥符号,已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时代飞速,而幸福快乐依然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