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子四人皆中“进士”

余姚这个村藏了个学霸故事

陆氏宗祠里的牌匾

黄宗羲文化园入口处

黄宗羲墓

    □记者 贺艳 实习生 李睿清 文/摄

    余姚市陆埠镇南雷村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黄宗羲的长眠之地。近年来,该村因为黄宗羲文化园成片的梅花而出圈。梅花盛开时,游人如织,赏花的私家车经常把村道堵得水泄不通。现在去,梅花自然是赏不到的,但也落得清净、自由。

    除了赫赫有名的黄宗羲,南雷村原十五岙自然村还是红色堡垒村,在抗战时期是余姚县政工队的重要活动地点。明朝时村里还出过一户父子4人皆中“进士”的学霸家庭,至今仍被村民当作学习榜样。

    黄宗羲长眠于此

    南雷村由原十五岙、魏家、庙后、白鹤桥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之所以命名为“南雷村”,自然跟黄宗羲有关。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等。他出生于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浦口村),八岁时随父读书于京邸,一生波澜壮阔,反阉党,抗清兵。他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善于思索,勇于实践,研究领域涉及史、哲、文、数、天文、地理、律历、诗赋等领域,造诣极深,成就卓越,尤其在史学上的成就最大,为“浙东史学”鼻祖。他提倡通达古今,经世致用,提出的“天下为主”等民主主义启蒙思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黄宗羲是多种学科的拓荒者,是中华文化的巨匠,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黄宗羲晚年时,清朝大局已定,明朝正统已绝,见复国无望,他又不愿折腰于清政府,便索性躲进家乡的山里(如今的化安山)过起了隐居生活。然而即便如此,他仍铭记初心,从来不敢放松半分,不断讲学著书,直至生命尽头。

    黄宗羲墓和龙虎草堂

    来到黄宗羲文化园,弃车而行,脚下是斑驳的青石阶梯,两旁便是梅林。冬天时这里便是嫣红一片,现在跃入眼帘的是一片深深浅浅的绿,漫山竹海随风摇曳,发出的“沙沙”之声连绵不断地在空谷中回荡。

    跨过一座鹅卵石铺就的石拱桥,便可见一座六角凉亭,名为“神道碑亭”,亭子里的“黄梨洲神道碑”的碑文由清末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所写。再往上走,便是黄宗羲长眠之处了。墓背靠华安山,墓面呈圆弧形,墓正面石碑用隶书写着“黄公梨洲先生墓”,墓前左右两侧各修建了荷花池。

    黄宗羲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这座墓由黄宗羲生前自筑,内有石床一张,不置棺木。他还告诫儿孙,死后就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殓。墓址恰好处在龙山、虎山争斗之口的平坦之地。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了(1584年—1626年)。他于1616年考上进士,初任为宁国府推官,1622年提拔御史,东林党骨干,因力陈时弊忤魏忠贤被削籍归,不久被逮下诏狱,遂自尽,终年43岁。黄尊素的墓就在龙山对面的虎山,两墓遥遥相对,相距200余米,象征着黄氏父子两代浩然正气、抗争不屈的一生。大抵是曾任朝廷命官,黄尊素的墓相比黄宗羲明显气派很多,且不提山脚下雕着望天吼的两根石柱和栩栩如生的动物石像,光是道路正中间高耸的石阶就让人心生敬畏,身立于其前,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结束循古之游,从山上下来,见一黛瓦骑檐小院,牌匾上书:龙虎草堂,里面是黄宗羲的生平事迹介绍。相传,黄宗羲为了抵抗清朝统治,在此处修盖茅舍,一边陪伴去世的父亲,一边潜心著作,教书讲学。如今的龙虎草堂并非历史原貌,而是余姚市政府于1995年在纪念梨洲先生逝世三百周年时在原址上重建的。

    陆氏四“进士”的故事

    相比黄宗羲文化园,同样地处南雷村的剡湖庙就不那么被人熟知了。剡湖庙,若只是简单的寺庙,确实没什么可说,但它其实不一般!剡湖庙初建于明代,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现存格局为门厅、两厢楼、戏台、大殿及门厅前的荷花池,周围围着一圈红墙,是余姚市文物保护点。这里曾为明代贤相谢迁读书之处,又有王阳明、黄宗羲等人来此游览讲学。在抗战时期,还曾是余姚县政工队第六分区办事处。1938年,余姚县政工队派陈忠其、宋思本等同志进驻十五岙村(现南雷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以剡湖庙为办事处组织战时任务。后来,中共余姚县委副特派员赵汝翰和南山县联络员陈布衣到十五岙村开展工作时,也曾住在剡湖庙。根据记载,剡湖乃庙前一潭也,如今种着荷花。一眼望去,荷叶浩浩荡荡,层层叠叠,微风拂过,湖水载着荷叶,荡起阵阵涟漪。

    离开剡湖庙,沿着村道往上走,便来到了十五岙陆氏宗祠。走进宗祠,一抬头便能看到高处悬挂着六块牌匾,其中四块是“进士”,还有两块分别是文元、文魁。众所周知,“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最高等级。“文元”,又称“文魁”,明清时期乡试考中为举人,举人中除前六名外均称“文元”。让当地人自豪的是,四位“进士”出自明朝时的一户陆氏人家,即父亲陆渊,长子陆相、次子陆栋、三子陆干。据记载,陆渊入仕前曾在十五岙设馆授徒,明代贤相谢迁也曾就读于门下。因为培养出官至内阁首辅的谢迁和三个进士儿子,雪湖冯兰曾为陆渊一家作诗曰:飘然词气欲凌云,四陆家声海内闻。如今,这句诗就镌刻在宗祠内的木柱子上。时至今日,陆渊父子的学霸故事仍为南雷村村民津津乐道,成为众人心中的学习榜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