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艺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广德湖遇见瘦金体

楼氏《宋徽宗御笔碑》内容可补史料之缺

▲广德庵。

▲广德庵里相对而立的御笔碑。

御笔碑上瘦金体书写的“付楼异”字样。

    宁波城西,旧有广德湖。据说,面积是东钱湖的三倍。

    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作赋,赞美这里“泽国秋晴,天高水平,遥山晚翠,极浦寒清”;北宋曾巩留下《广德湖记》,说“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蔓、葵莼莲茨之饶”。

    北宋末年,明州(今宁波)知州楼异(1062-1123)将广德湖废湖为田。此举后世褒贬不一,但在当时,所得田赋收入确实得到皇帝宋徽宗的肯定。

    今海曙区集士港镇广德庵内,有楼氏《宋徽宗御笔碑》两通,宋徽宗标志性的瘦金体900年后仍历历可见。废湖、种稻、造船、置高丽司,铁画银钩的笔迹之下,有一个时代的侧影。

    为保护文物,御笔碑深藏小院。近日,记者前往探寻。

    碑文均为君臣往来的奏章

    两通御笔碑东西对立,均有亭保护。其中东面一块碑圆首,高约两米,碑额有“省降御笔”四字,旁刻精细的云龙纹,呈双龙戏珠图案。为体现御笔规格,圆额两侧还有圆雕的双龙垂首交尾形象。

    “省降”的意思是皇帝通过尚书省颁发给臣子的敕令。敕令用瘦金体书写,更多是强调命令出自皇帝本人,具有不可违抗性。

    此碑碑文共五列,上面三列有敕文四道,内容基本完整,下两列多磨泐,仅存数十字,不可通读。

    每道敕文格式相似。以第一道为例,首先是用楷书写事件背景,“政和七年(1118)六月,奏乞置高丽司、兴修广德湖田措画事件,于当年八月十八日准尚书省劄子。七月二十六日,奉御笔:依所奏施行”。最后五个字用的是瘦金体。第二道内容是“押高丽船样赴阙”;第三道讲了广德湖湖田出现的一个祥瑞——“生瑞稻双穗及四穗”,宋徽宗龙颜大悦,说“可宣付史馆”,意思是可以让史官把这件事写入国史中。

    西面一碑格式与东面相似,碑额仅“御笔”二字。内容有说楼异为打造出使高丽的船只,去温州、处州(今丽水)采买木材,宋徽宗叫他根据木材的尺径、大小、色额、数目,“疾速计置”;此外还有“奉使高丽国过海神舟”等字样,与历史上宋徽宗曾诏令明州建造两条神舟出使高丽事件相合。

    除了两块御笔碑,天一阁博物院还保留有一张御笔题额的拓片,样式与之相仿,内容不同,为第三块御笔碑。写有打造神舟诸事,不过拓片仅存一半。

    据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楼正豪研究,“省降御笔”碑上的瘦金体可能不是徽宗亲笔,而是专职人员代笔;“御笔”碑上的文字由徽宗亲书的可能性较大。

    披露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

    正史中,广德湖之废与兴修高丽使馆之间有很直接的因果关系。

    北宋时期,高丽和北宋同时面临来自辽国的军事压力,“联丽抗辽”是宋朝主动性的外交选择。宋神宗以后,明州成为北宋与高丽海路交通的唯一进出港口,两国往来频繁。而因为朝廷将使节的接待任务直接交给地方,给地方财政造成不小的压力。

    其实当初,朝廷给楼异的任命是去湖北随州当知州,而楼异只想留在宁波老家,于是给宋徽宗立了个军令状,“明州广德湖可为田,以其岁入储以待高丽人由明州至京师往来之用”,得到徽宗认可。在此前提下,才有政和七年(1118)楼异一上任明州知州就废湖的举措。

    楼异究竟如何说动宋徽宗,不见于史载。《宋徽宗御笔碑》上的劄子和敕文,按楼正豪的话说,“披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比如有些事情宋徽宗是同意的,说“依所奏施行”,有些则不同意,说“所乞不允”。正是因为有这些细节的补充,御笔碑成了北宋与高丽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

    楼异用广德湖田收上来的税赋,在月湖之滨创建了高丽使馆,用以款待安置使节;积极投身万斛神舟的建造,让代表北宋出使高丽的船只更加气派,为朝廷争脸面;他还不忘用一些“稻生双穗及四穗”这样的祥瑞之兆去讨宋徽宗的欢心,让皇帝觉得废湖是值得的,哪怕此后鄞西七乡灾害连年同样也是事实。

    从御笔碑上多道瘦金体书写的“付楼异”字样中,不难看出这位北宋官员的小得意和小心机,他将这份恩宠刻在碑上,让自己和楼氏家族长久地留在了历史中。

    宋代私家刻碑风气的代表

    宋代,私家将御书刻碑是一种传统。《越中金石记》录有《高宗与吕颐浩手札》碑文一通,系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吕颐浩孙吕昭亮将宋高宗给爷爷的几道家藏圣旨摹刻上石,以显示高宗对吕颐浩的恩遇;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也曾题跋御书墨迹并刻石传世,包括高宗、孝宗、光宗翰墨,树立了周必大“被遇三朝”的政治形象。但自宋代流传下来的御笔碑实物,目前仅见于楼氏一家。

    御笔碑的身世,可以在楼异的孙子楼钥补刻在广德庵西碑碑阴的文字中,读出几分曲折。

    这篇文字也是一封劄子,是楼钥写给时任皇帝宋宁宗的奏章。文中说,这些御笔碑是爷爷楼异所刻,最早立在自家居住的月湖锦照堂。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焚烧明州城,锦照堂化为焦土,而御笔碑岿然独存。孝宗隆兴二年(1164),锦照堂等楼氏旧宅得到重建,至楼钥所处时代又颓损尤甚。楼钥希望皇帝允许他把祖宅再修一修,此时已是南宋嘉定五年(1212)。

    由此可知,楼氏御笔碑最早立在月湖边。至迟在元代至元年间,被转移到广德湖一带的丰惠庙。丰惠庙又名“楼太师庙”,也在今天的集士港镇,乃地方人士为纪念楼异请设。至元三年(1337),庆元路总管府推官况逵曾见《丰惠庙碑》,说存于此庙的刻石中,敕文有39条之多,数量约为现存两倍。楼正豪据此推算,“原立于丰惠庙的御笔碑更雄壮挺拔,高度应在三米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丰惠庙被改作仓库,后卖给个体户作厂房使用,为对碑石进行保护,遗留下来的两通御笔碑于2004年6月被迁移至广德庵。因为瘦金体的特殊性,这两通御笔碑不断吸引着文史爱好者前往寻访,透过石上的斑驳泐痕,仍能遥望一个时代沉浮的印记。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