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榴芳 退休前,我的生活轨迹基本是两点一线——每天从家到单位,上班忙业务,下班忙家务,很少静下心来好好读书。退休后,经同学、朋友引路,我参加了一些读书会,顿觉眼前豁然开朗。宁波的读书会如此之多,许多还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宁波人这样热爱读书,真是无愧于“书藏古今”这张名片。 我最早参加的是一个诗词群,名曰“云间书房”。先读《诗经》,再读《楚辞》。这两座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企及的高峰,对于我这样底蕴浅薄之人来说,无疑是文学路上的“蜀道”。有位老师说:我们学习诗词,就要从源头开始,把这两块骨头啃下来,以后读唐诗宋词就一马平川了。这样的鼓励给了大家莫大的信心。 领读的是群里的“四大台柱”老师,应老师——当年的高考状元,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甬城诗词界的翘楚;王老师——宁波开放大学教授,对古典文学颇有研究,底蕴深厚得像幽兰散发着芳香;北辰老师和大梦老师是一对年轻才俊,为中小学老师,同样热爱古典文学,我们称之为“北大”组合。四位老师文学素养令人叹服,乐于公益文化传播的精神更让人敬佩。 通过老师们对历史背景的铺垫、深入浅出的讲解,那些生涩难懂的诗句渐读渐懂。群主要求每次学习后写作业,虽然有压力,但也有促进作用。我的学生时代正赶上“读书无用论”的年代,没有好好读文学经典,所以特别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每次学习归来,在地铁上,脑子里不时回放着上课的内容,感触深处定个位,然后酝酿作业的框架。第二天再读文本、翻笔记,作些补充将作业写下来。遇到疑难处,查一下资料,因此作业常常超过规定的字数。有几次,我的作业受到领读老师的点评表扬,群里偶尔也来个优秀作业选评,榜上有名时,会有一些小礼物,于是写作业更是乐此不疲了。群主还打算将这些作业汇编成册,作为书房的财富保留下来。 2021年春节,我参加了甬工惠的悦读团队。当时因为疫情不能外出旅游,大家的内心多多少少有点烦躁和焦虑,恰好那时共读的是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季老的通透、朴实、纯粹的本心,他不为外物所扰、遵从己心的豁达,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人生启迪。 以前虽也读书,却完全凭着兴致,或囫囵吞枣,或一曝十寒。当打卡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后,每读一本书,都要摘录笔记,惰性也渐行渐远了。除了读书,也读书友们的读书感悟,有空还参加读书沙龙活动。在这个团队里,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的读后感常常触动我内心的柔软。有位老师每读一本书,都写读后感,以此增加读书的仪式感。于是我也尝试着写读书感悟,迄今为止,有好几篇刊登在甬工惠悦读的公众号上。 去年冬天,市总工会举行“阅读马拉松”比赛,规则是4小时内读完指定书籍,完成十道测试题,提交一篇小感悟,以速度和质量决定比赛成绩。报名前也曾犹豫不定,想着自己年近花甲,别去凑这热闹了,但是心里总有一种欲望在蠢蠢欲动:退休几年,想趁此机会试试宝刀老乎?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走进了赛场。 像等待起跑的运动员一样,选手们严阵以待,一声令下,赶紧打开袋子,参赛的书目是本土作家新出版的《涅槃》。因为事先不知测试之题,因此读时特别留心人名和细节,并作了笔记提纲,这样马不停蹄,边读边记。 埋头阅读久了,脖子就提抗议,换个姿势,靠在椅背上继续读。旁边有摄影师 “咔嚓咔嚓”在捕捉镜头,两耳闻着咔嚓声,目不斜视只读书,便是我当时的状态。约摸过了两个钟头,工作人员发下了答题的二维码,旁边好多人开始答题了。而我手中的书还有将近一半未读完,看来读完是来不及了,不如先把读后感写起来。读的过程中,不时想到一些题材,读到后面感慨着主人公郝兴江谦卑的态度和豁达的胸怀,马上想到了道德经里的“和其光同其尘”,这样的人与道同体,是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的得道之人。就以此为题吧!有了思路,赶紧落笔,一会儿工夫就把一张稿纸写满了。接着开始答题,前面几道一路顺风,后面两道题内容还没看到,去翻书犹如大海捞针,只好乱蒙一气,居然蒙对了,最终十题错了两题。 参加阅读比赛,是一次历练,也是一场挑战,虽有小小遗憾,却有颇多收获。 八月的一个夜晚,偃月街77号,“云间书房”一场宋韵盛宴如期进行。早在一周前,活动组织者就在群里要求参加者着宋服参加。那天还在地铁上的时候,早有群友拍了好多照片传至群里,点茶、插花、挂画、焚香,宋韵四雅都在照片上呈现了出来。应老师着长衫戴儒冠,俨然一副苏学士的模样;群友们大多衣袂飘飘、罗裙袅袅,还有云鬃轻挽、束发插簪的。大家坐蒲团,就低案,乍一看,还真像穿越到了宋代。 今年开始,“云间书房”研读宋词,那晚主题为《苏东坡的诗词与生活美学》,似乎很应景,“云间书房”的“云间”两字就是取自苏轼《满江红》中“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应老师以诗词为线索,讲述了苏轼从黄州到儋州的人生际遇。这位大文豪的人生像飞蓬一样到处漂泊,被贬谪数次,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一首首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心路历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才是真正的苏轼,虽然借房度厄,生活困顿,依然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这种凄凉岂是常人所能承受。寄情山水,数游赤壁,使他有了一番彻悟: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面对着滔滔江水,他发出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感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旷达超越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讲着讲着,应老师即兴吟诵《前赤壁赋》,激昂处引吭高诵,哀怨处如诉如泣。那语调、那神情,恍若泛舟赤壁的苏轼就在眼前,整个讲堂一片肃静。 接下来的游戏环节,也是干货满满。我参加了“众里寻她千百度”游戏,是用饼干上的字拼词牌名,这毫无疑问是蓝雨老师的杰作。记得“云间书房”开张时,她露过一手,每个饼干上一个字,让大家拼成一首词,当时能拼的没几个人。我拿一袋饼干在手,先倒出的两块是“沁”和“春”,性急慌忙寻找“园”字,耽误了好多时间,好在“八声甘州”、“雨霖铃”、“摸鱼儿”“贺新郎”等挺熟,前面的课没有白上。“永遇乐”还是“永乐遇”?就在脑子短路的片刻,别的选手先我一步完成了词牌组合。 那晚的书友们特别出彩,穿着宋服款款而行,范儿十足,令摄影师尽折腰。还有两样东西值得一提,每人手中一把团扇,扇上有诗有画,画中或荷或瓜,或马或鱼,亦有人物风景,皆出自应老师之手;发的月饼也是古风采采,韵味十足:渐变的色彩,或浅绿或淡红,上面印有鹊踏枝、蝶恋花等,图案虽小,却极其精致,每片花瓣、每根鸟羽都清晰可见,这样的艺术品,如何舍得下口? 时夜暑气未退,一群人摇着团扇回家,谈论着老师们的才华,还有我的这袋词牌饼干,有人提议让孙子每天认一个词牌,进行宋词熏陶,岂不乐哉! 最是书香能致远,更多阅读空间让我在喧嚣里体味至真至纯。正如季老所说“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与众多书友共读,如入芝兰之室,使我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