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麻醉,普通人大多认为就是“打一针、睡一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麻醉医生作为临床中神奇的“安全卫士”,其工作覆盖整个围术期,但这一角色却很少被公众详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麻醉科徐霞副主任医师就是其中一员,许多患者不知道她的名字,只记住了她小小的个子和清脆的声音。“面对患者,我们麻醉医生始终是‘润物细无声’。”徐霞说。 手术室里默默无闻的生命守护者 2007年毕业后,徐霞就成了李惠利医院的一名麻醉医生,至今已在麻醉岗位上驻守了15年。当麻醉医生可不是打一针这么简单,首先体力上就要吃得消。有时候从早上8点进手术室,一直到晚上10点多最后一台手术做完才能下班,需要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保障病人的安全,中途没有休息,按时吃饭也成了一种奢望,拖班更是家常便饭。“幸亏我训练过长跑,耐力足够。”徐霞开玩笑说。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需要内外兼修,只要麻醉一开始,病人就把生命交到我手里了。”徐霞说,任何一种手术,病人的安全、镇痛是麻醉的基本要求,从术前麻醉评估和处理、术中麻醉与生命体征支持,一直到处理手术麻醉后的苏醒,她的工作才算完成。醒来后,患者往往感激地对主刀医生说:“您做手术一点儿都不痛。”但患者不知道的是,这样的手术体验离不开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 麻醉医生除了常规麻醉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应急抢救能力,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千变万化的,很多风险无法预知。”徐霞回忆,在一次在对一位咯血病人的抢救中,氧饱和度一路下跌至40%(正常值为100%左右),当时患者气道出血十分凶猛,情况危急,徐霞迅速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保证健侧肺的氧供。 “徐霞,你要扛住!”此时,主刀医生的这句话让徐霞一下子愣住了。“或许我的紧张情绪影响到了主刀医生,没错,只有麻醉医生扛住了,主刀医生才能稳住心神去手术!”于是,她调整心神,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系列操作,最终化险为夷,成功将病人抢救回来了。 是好医生,也是好老师 “麻醉医生都有强迫症,一遍又一遍核对,一次又一次确认,一回又一回询问病史。”尽管徐霞已经有10多年的从业经历,但反而越来越谨慎,麻醉无小事,麻醉医生都习惯了对麻醉方案、方式和剂量的“锱铢必较”,追求病人年龄、生命体征等参数与麻醉方式的“完美契合”。 “我喜欢和病人’唠嗑’,因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病史被‘挖掘’,尤其是老年人,边‘哄’边聊真的是件双赢的事情。”一次,徐霞在和一位老人沟通谈话中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患者有青光眼。而常规的术后复苏药物会让青光眼患者有致盲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这位患者本身就有一只义眼,稍有不慎患者就会彻底失明。好在及时发现,徐霞调整了药物,患者顺利完成了手术。 从医多年,从克服疼痛到舒适化治疗,始终是徐霞努力的方向。“解除患者病痛,是我永远的追求。”对于老年骨折患者,她主张院前镇痛,当病人送到急诊时,通过神经阻滞麻醉让患者在骨科手术前就减少痛感,从而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据了解,徐霞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是国家级住培基地,而她是麻醉专业基地的教学主任,每年要带教30多位规培生,主要开展日常教学、培训和考核。去年,她的学生全部通过考核,顺利结业。她希望,她和学生们将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同为患者筑起一道“安全、无痛、舒适”的生命防线,让麻醉魅力始终绽放。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徐晨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