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职即“战斗”

这是一场属于他们的到岗“实训”

周健在核酸采样点工作。

在核酸采样点,罗丹为居民测体温。

胡晓威(右)提醒居民扫码进入小区。

    受疫情影响,10月14日起,北仑区划定风险区域。许多人奔赴一线,与病毒赛跑,当中包括一些“新兵”。

    北仑今年公开招聘的200多名专职社区工作者,于10月8日起陆续到岗。他们中,有的刚刚从大学毕业,有的是“转行”而来,还未来得及适应新岗位,便投入了防疫工作。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到岗“实训”。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叶晶晶

    陈红 张晓阳

    软件工程师“跨行”当社工 在忙碌中找到新职业价值

    “10月12日,我到社区居委会报到入职,13日晚上6点,直接进入核酸采样准备工作状态。我们社区居委会女同志多,我是有工作经验的男同志,应该多干点重活。”北仑柴桥街道万景山社区社工胡晓威说。

    胡晓威1992年出生,今年刚满30岁,第一份工作是做软件开发,后来做过培训机构教师。这几天他主要负责社区几个核酸采样点的物资准备、搬运以及现场协助秩序维护等工作。

    “这三天一直是连轴转的状态,现在对时间的概念都有点模糊了。”昨天,面对记者的采访,正在万景山社区卢湾家园点位忙碌的胡晓威,努力回忆着这几天自己的工作时间,“从13日晚上6点到14日中午11点,从14日下午3点到晚上11点,从15日凌晨3点半到中午11点……就这么几天,感觉过了好久。”

    “自觉佩戴口罩,保持距离等候……尽管是凌晨时分,大家都很疲惫,但现场还是井然有序,没有人抱怨。”胡晓威说,大家都很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在旁人看来,胡晓威这次的职业选择,“跨度”太大。“朋友跟我说,做社工很辛苦。但想想,做什么工作不辛苦呢?”胡晓威说,他已经感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许多居民在做完核酸采样后,会跟社工以及医护人员、志愿者道一声“你们辛苦了”;比如,在人手紧张的时候,很多居民会主动报名到核酸采样点做志愿者;比如,这两天跟他搭档的郑师傅得知他是新手,会贴心地在旁指导……

    刚步入社会的“新兵蛋子” 在“战斗”中收获温暖

    今年22岁的罗丹毕业于温州大学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本来根据安排,她将于下周一到北仑大碶街道学苑社区报到。此次突发疫情,她主动请缨,提前到岗。

    “我10月14日早上6点到了社区,当天晚上就没回去。”刚步入社会就投入“战斗”的罗丹,是一个说话软软糯糯的女孩。她告诉记者,这两天她主要做两件事——白天在核酸采样点维持现场秩序,晚上配合同事做好居民报备登记工作。

    “我大学时入了党,在校园里有4年的志愿服务经验,包括在疫情期间给同学们测量体温。现在正式步入社会,可能跟之前做志愿者不一样,但既然选择了做基层工作,就已经做好思想准备了。”罗丹说,“昨天(14日)晚上,辖区一家面馆的老板还给我们送了面条。这样的心意,我第一次感受到,很温暖。”

    “你好,请往边上挪一点,我贴一下‘一米线’。”昨天上午,在北仑新碶街道迎春社区核酸采样点,周健半蹲着身子,给地面贴“一米线”标记。他的社工“资历”比罗丹深了一点点——10月8日到岗,已接手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一个星期。

    24岁的周健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与很多同龄人一样,他的作息不规律,喜欢熬夜。14日零点10分,躺在床上追剧的他,被微信群里弹出来的一条消息迅速拉进工作状态。放下手机,简单收拾后,他立马赶到社区。

    “这是第一次真正加入到疫情防控的一线队伍,刚开始真的有点紧张。”周健说,14日到15日,两天的时间,很短,却又很漫长,他在让自己尽快适应“战斗”的节奏。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