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河夜色伴书香

    李正平

    一不留神,在运河边发现了这么一个绝妙的去处——杭州书房。这是在杭州城市最中心地段西湖文化广场的一个不大的房间,却明亮整洁、温文尔雅。进门就见一面墙的图书,整齐有序、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一股温馨的书香味儿迎面而来,让人感到由衷的亲切而诱人。楼下还有一个房间,比楼上的稍大一些,除了靠墙的书架,中间还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个书架。受场地限制,虽然已经最大限度地摆放图书,但总量还是不多,却时政类、社科类、少儿类、文学艺术类和历史地理类等图书都摆放了一些。还有一面墙专门摆放与杭州以及大运河的文化历史有关的书籍,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年龄段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进来看一看、读一读。

    书架旁边放着几组沙发,可以很随意、很舒适地坐下来,随手从身旁的书架上取出一本书来,捧在手里阅读。自从找到这个地方,多少个夜晚,我饭后散步过来,踏桥跨过千年古运河,静静地坐在这里看一会书,直到快十点钟要关门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在夜色阑珊中回家。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图书馆,图书只借不售,而且与市图书馆联网,可以通借通还。所以这里的图书是流动的,有的书今天看了,明天可能就不见了;有的书早些天没有见过,今天会突然出现在眼前。而有些是我久闻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的书。所以我并不固定地看哪本书,而往往是坐下来从书架上随手挑一本书或杂志看看:时事政治的报道和文章、古今中外的小说和散文、名人名家的传记和随笔、历史地理的图书和画册,以及运河的历史典故以及两岸的人文风貌,等等。我就像遨游在浩瀚的大海,时不时地会遇到一群群一条条一个个不同的海洋生物和植物,形形色色、五彩缤纷。

    别看书房小巧玲珑,一门之外可是一个大千世界。西湖文化广场的夜晚是非常热闹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唱歌跳舞的、散步健身的、购物会友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当春风吹拂的时候,人们脱去厚厚的冬装,纷纷走出家门,来这里感受温暖的气息。夏天更是热闹,往往到晚上九、十点钟还人声鼎沸,在这里享受着运河边吹来的丝丝凉爽。秋天就散漫得多了,人们在皎洁的月光下,赏满天空淡淡的薄云,观运河上船来舟去。就是在寒冬腊月,人们依然对这里情有独钟,踏着欢快的音乐,跳着动人的街舞,驱赶着袭人的寒意,体验着迷人的节奏。

    蹦迪的声音其实是很响的,都有点振聋发聩的感觉。奇怪的是这并不影响看书。平常看书必须安静,有一点嘈杂的声音,往往就难以看下去。但在这里却好像着了魔一样,哪怕外面闹翻了天,坐在里面照样神闲气定,看得津津有味。可能是外面越吵闹,就越是显得里面安宁静谧吧。

    书房是公益性质的,图书免费借阅和观看。但采取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方式运作,引进了一个饮料柜台,放在书房的一偶,一边经营,一边兼管书房。经营者开始是一位大嫂,热情豪爽、周到体贴。一段时间下来,彼此都熟悉了,却突然改了经营单位,换了一个干练的小伙子,仍旧是那么热情勤快地张罗着,把书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井井有条。闲聊中得知,两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先后来到杭州,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和生活,安顿下来并准备长期工作居住在这个城市。人口的融入,最终还是靠文化的融入,才有安宁和谐的共同生活。

    书房的墙上有一块荧屏,记录着每天进出的人数,一般都在200人左右,周末往往会多一些。不少是家长带着孩子来,楼下有许多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和绘本,一坐就是老半天,书房里增添了许多的人气,家长们也可以得到片刻的歇息,坐在一边阅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最近天气转冷,夜晚的气温更低,来的人就相对少些了,有的时候甚至一天连100人都不到。

    但书房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设立不仅给市民带来了一个阅读和休闲的场地,还是一个修心养性的好去处。文化娱乐不仅要有高大上,而且还要有小而精。在西湖文化广场这个城市地标群中,它的周边有精美的广场和喷泉,有大型的超市和商场,还有省级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却丝毫不影响书房的地位和作用。据说类似的城市书房在杭城还有许多,有这样建在繁华景点处的,也有建在街道和社区里的,它就像个微小的文化细胞,延伸到城市的梢枝末叶,输送到市民的身边。来来往往的市民和行人一迈脚就可以走进书房,一抬手就可以取书,一坐下就可以阅读。“口袋”书房,“随手”文化,这种随意随性的文化享受,随时随地的文化熏陶,是独特的也是独有的,是其他场馆所不具备的,真的可以来好好地体验。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