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曙蜜岩村:

全祖望曾隐居此地
写就多部巨著

崇义学堂

    今年夏天,因为新建了几座鱼鳞坝,位于海曙区章水镇境内的章溪河成为网红打卡点。其中最大的一个鱼鳞坝就位于蜜岩村附近,这也让这座历史文化古村又热闹了起来。

    蜜岩村扼守四明山麓,是海曙区进入四明山区的主要通道之一。蜜岩村的村落布局非常有特色,是按照《内经图》设计的,呈宝葫芦状。狮子山、白象山形成屏风,聚气藏风;村落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再有章溪河围绕,年年岁岁物产丰饶。

    值得一提的是,蜜岩村现存的老建筑风格统一,较好保存了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村中“街—巷—墙门—屋”的空间布局多变,平面建筑类型多样,有一字形、L形、四合院式等,院落布局灵活自由,在反映血缘宗族体系的基础上,也体现了乡土建筑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近日,村里老人应义万带着我们游览了这座古村。

    始祖应彪 架起了奉化江上的 第一座浮桥

    蜜岩村建村于宋朝,至今已有900年历史,村民多为应姓。其实,他们的祖先并不是宁波土著,而是起源于唐长庆年间的汝南人应彪。在蜜岩村蜜岩桥西南侧有一座蜜岩庙,就是专门祭祀应彪等人的。

    蜜岩庙分前、中、后三大殿,前殿塑皂隶、马夫等像,分立于左右。中殿正中供奉三个人,中间是“宋户部尚书陈显公”,左手位是“宋名儒游酢公”,右手位则是“唐明州刺史应彪公”。两旁塑有文武兵将随从,更添威武之气。庙里还有一个戏台,上书“镜我”两字,因为对面的匾额上镶嵌了一枚镜子,大概意指做人要清白正直。

    在应彪的神像前还有《酂东竹枝词》两首。一首是: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载人驱车马过,可知遗泽是应彪?其二:鄮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虽然岁得渔盐利,不废桑麻本业耕。

    为什么两首诗都讲到了桥呢?应义万说,这是因为应彪曾是唐代明州(即宁波)刺史。他看到波涛滚滚的奉化江将明州城的江东与江西(今海曙)隔成两地,两岸百姓靠竹筏、渡船过江,不但两岸的商帮生意往来不方便,而且也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时,每年总会有人殒命于江中。

    为了方便百姓,应彪在公元823年组织义工在奉化江近三江口处连舟16艘,用篾索联结,上铺6尺木板,长55丈,宽1丈4尺,架起了奉化江上的第一座浮桥(也就是灵桥的前身)。此后,他还指挥构筑了它山堰,疏浚了东钱湖。

    后来,应彪因劳成疾,病死在蜜岩村。1120年,应彪的第十世孙应高把蜜岩村的管理模式改为行政村,并娶蜜岩女子为妻,从此在当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应高也被蜜岩村村民敬为开村祖,至今蜜岩村90%以上的村民姓应。

    村人应文生父子 创建中西合璧的 崇义学堂

    “应高后来生了三个儿子,六传后建成了上、中、下三宅,各有宗祠。”应义万带着我们又来到了桂馥堂,也就是上宅的宗祠。蜜岩上宅建村时就建有祖堂,名为桂馥堂。年久后又新建,规模更大,品位更高,其名沿用“桂馥堂”。桂馥的意思就是不忘祖宗。

    当时的桂馥堂“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依山傍水,溪光山岚与亭阁相映成趣。现在的桂馥堂全祠完整,结构牢固,金漆柱子,柱脚雕花,挑檐刻画有人物形象,记述着宗祠的一个个故事。大梁上镶嵌了金蟾,有吸财、吐财、聚财、镇财之意。桂馥堂的梁上还镶嵌着宗族福徽,左右厢房树有“重建桂馥堂碑”各一块,至今完好,字迹清晰。此外,左厢房的木门上刻着《桃花源记》。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村人应维青在桂馥堂创办了愈愚国民学校。这是一所新式学堂,在它的近旁是另一处书香之地,即崇义学堂。应义万带着我们从侧门走进了大门紧锁的崇义学堂。

    崇义学堂的创建人是村人应文生、应桂馨父子。石匠出身的应文生,在上海从事地皮生意成功后,移居上海开设造纸、纺织、生产火柴等工厂,声名显赫。发迹后,应文生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委托儿子应桂馨在家乡修建了崇义学堂。学堂于1906年建成。受西方教育的影响,风格中西合璧,建成后成为蜜岩村最漂亮的风景之一。当年,学堂聘请革命党人陈英士等人来校任教,还免费招纳村中农家子弟,后来这里成了最初的蜜岩小学。应桂馨的次子应祖禄将学堂朝南九间洋房赠予蜜岩小学,扩大了学校面积。

    走进崇义学堂,学堂校舍、曾用作礼堂的广式楼阁梁柱及检阅台依然完整,虽部分柱脚和地板已有腐朽,但主体建筑依然可见中西合璧的风韵。建筑内有刻文字的方砖、雕花纹的木柱,还有镶嵌在墙体内的石碑,其上既有传统的人物故事、龙头祥云,又有外来的圆柱车木、变形图案,可谓风格迥异。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名为蜜岩乡中心小学。后来,还先后办过五七干校、识字速成班等。

    全祖望 隐居多年 写就多部巨著

    漫步村内,到处都能看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村里还存有近30个墙门,上面的名字各具涵义。

    蜜岩的建筑风格与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不同。大多数的建筑是中间为长条式的天井,两边为整排一至两层的等高木质房屋,门口有长廊,因两旁民居按“韭”字形排列,故名“韭房”。每隔五六间民居置大墙,用来加固韭房结构,还可起防火作用;大墙上有彩绘,有亮窗开阔视野;民居间有安全通道,使民居前后贯通,重构飞檐,四廊相通,村民能“雨不湿履、晴则遮阳”,可以避夏,可以御冬。

    其中,“双韭山房”是蜜岩村韭房的代表性建筑,本是全祖望六世祖全元立之别墅名。相传,全祖望曾在这里隐居多年,写就多部巨著,有时他就以“双韭氏”为笔名。

    随后,应义万专门带着我们走访了蜜岩的众多老墙门。

    奠蕨居墙门坐北朝南,三合院式,砖木结构,砖砌门楼,石质门槛,建于清代。“奠蕨居”三个字出自《尚书·盘庚》的“盘庚既迁,奠厥攸居”,意思是建立了适宜的居住地。应义万说,蜜岩村人造屋上梁时,常常张贴“卜云共吉,奠蕨攸居”的对联。

    容车马墙门紧挨着奠蕨居墙门。“容车马”一词出自《明史·海瑞传》中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意思是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车马。这里以“容车马”为墙门名,其实是期望家业兴旺、高朋满座、门庭若市。

    见大宾墙门则是个合院式建筑,整体呈块状布局,大墙门青石砖墙,墙头有绿竹砖画,龙门楼题有“见大宾”三字。“见大宾”出自《论语》的“出门如见大宾”,意思是只要出门见人,就要像见贵宾一样,谦恭地对待遇到的每一个人。

    应义万说,据村史记载,蜜岩村宋朝时出过一位翰林院学士,名叫应中正。当时,常有文人墨客前来学习交流及讲学,客人大都自备车马,伴有马夫书童。应中正为了敬待客人、规范自己行为并勉励族人,于是在墙门上铸“见大宾”三个大字,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还有洽兴大宅门、望三益墙门、安贞吉墙门、履而泰墙门、上道地墙门等等。这些墙门先后建于宋、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历经多次修缮,有的已经改头换面,但大致轮廓尚在,有的已经破败沧桑,甚至面目全非。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柯荣耀/文 

    记者 刘波/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