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读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底要不要放心脏支架?

病重老人很纠结!
直到医生给他用了这个新技术

何文明主任医师(右)在为患者做心血管介入手术。

    “医生,我得了冠心病,到底要不要放心脏支架?”

    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何文明主任医师的接诊经历中,像这样的问题他每次坐门诊要被问到很多次。而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向患者解释:得了冠心病不是一定要做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具体应该充分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情况而定。

    对于宁波的冠心病患者来说,一个好消息是,通过较早推广一系列新技术,如今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已经可以让患者不出甬城就享受到便捷、价廉、低风险的评估服务,帮助冠心病患者判定“到底要不要做心脏支架植入手术”。

    1 危急关头,老人却卡在了支架问题上

    “憋死了,憋死了……”

    近日,年已七旬的蔡老先生(化名)坐着轮椅来到何文明的诊室,口里不停呻吟着,看起来十分痛苦。一问家属,原来蔡老先生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已将近两年,之前也去当地医院看过,但一直没看好,这几天老爷子难受得实在撑不住了,便听亲友介绍找到了何文明主任医师。

    “这位老人来到我这里时,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他的家人告诉我,他的心、肺、肾多个器官的功能都不好,之前已做过冠状动脉造影,被确诊为冠心病。有人跟他说冠心病要放心脏支架,但又有人说吃药就行。”何文明说,因为得不到一个确切的解释,蔡老先生和他的家人一直决定不了到底放不放支架。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后,何文明为蔡老先生做了QFR(定量血流储备分数)检查,结果显示蔡老先生的QFR值只有0.41,这意味着他的心肌供血已经受到了很大影响,危及生命安全,是有必要植入心脏支架的。

    至此,蔡老先生一家人总算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由于老爷子的冠状动脉存在重度钙化,要放支架存在很大难度。对此,何文明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先用震波球囊碎石技术为蔡老先生做了“血管内‘碎石’”,随后成功对病变血管进行了支架植入治疗。

    “患者现在已经出院回家了,身体状态恢复得很好。由于冠心病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了,他的肺、肾等脏器功能也都随之明显好转。”何文明告诉记者。

    2 被误判没得病,幸好有智能技术来帮忙

    记者了解到,在为冠心病患者做支架手术评估时,除了QFR技术,该团队还应用了一项更新的“武器”——caFFR(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测定诊断技术。目前,通过该技术,团队已成功为一名患者进行了冠脉生理学评估。

    “我们用新技术评估的这位患者,是一位将近60岁的女性。她胸闷已经有5年多了,在居住地医院做了冠状动脉造影,医生说她没得冠心病,回去好好休息就行。但后来她却明显感到自己的症状越来越重,甚至走快点都会胸痛。”

    为了进一步求证,何文明主任医师采用了caFFR和caIMR(基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计算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检查技术,借助人工智能对其冠状动脉影像进行精确识别和计算,结果显示该患者存在冠脉微循环病变。明确诊断后,何文明为这位患者调整了药物,住院期间她的症状就明显缓解,一周后便出院了。

    “什么是冠脉微循环病变呢?我们用稻田做个比喻吧:如果冠状动脉是一条灌溉水渠,那么它末端的毛细血管就是稻子下面的土壤,所谓冠脉微循环病变,其实就是这些‘土壤’出现堵塞。你想想如果土壤被堵住了,稻子不就吸收不到水分了吗?”

    何文明介绍,冠脉功能学评估为解决冠心病治疗决策提供了循证依据,相比于造影指导冠心病的诊治,患者预后更好,且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支架植入。QFR及caFFR将人工智能和流体力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可以客观评价冠脉狭窄对远端血流的影响,了解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的关系,进而更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多年来,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引进先进科学医疗设备和技术,在宁波市内较早开展了FFR、QFR、caFFR等冠脉生理学评估应用,助力冠心病治疗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术前诊断、术中指导和术后评估,避免植入不必要的支架,更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庞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