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长峰近照。受访者供图 |
|
夏真近照。受访者供图 |
|
桂晓燕近照。受访者供图 |
“孤儿”徐长峰 “现在的日子平静而充实” 《宁波晚报》创刊号头版上,有一篇《各界人士纷纷向“孤儿”送温暖 徐长峰表示要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新闻,奠定了晚报心系寻常百姓的温暖底色。近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徐长峰,展开时隔27年的“回访”。 如今,44岁的徐长峰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还在江北天沁路经营着一家体育彩票店,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看着晚报创刊号的翻拍照片,徐长峰感慨不已。他说,自己打小就比较乐观,虽然早年的经历在其他人看来是比较苦的,但他不但没有就此消沉,反而因为感觉“没什么好输的”,有了勇往直前的拼劲和闯劲。 “我努力过,拼搏过,不负人生。对于现在的生活,我比较满意!”徐长峰说,如今《宁波晚报》即将迎来1万期,他衷心祝愿晚报在以后的日子里越办越好。 记者还采访了这篇新闻的作者,浙江省双十佳新闻工作者,时任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资深记者、编辑桂晓燕老师。她说,当徐长峰的故事引发社会关注后,爱心如潮水般涌来,创刊号头版上的报道记录下了这些温暖瞬间。 “当年,这么多爱心人士对徐长峰的帮助,也正是对刚刚诞生的晚报的支持和鼓励。”桂晓燕动情地说,如今,晚报即将发行第10000期,时代在变,但晚报的温暖底色不变。 记者 王思勤 作家 夏真 “晚报影响了我们家两代人” 1995年1月1日《宁波晚报》头版上刊发了一则题为《“炎黄杯”〈当代〉文学奖揭晓,宁波市作家夏真王毅榜上有名》的报道。27年转瞬即逝,在《宁波晚报》即将迎来1万期前夕,记者前往作家夏真的家中,进行了一次跨越27年的“回访”。 夏真,著名作家,宁波人,退休前曾任宁波教育学院人文分院院长,二级教授,至今已发表作品1000万字,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散文集等作品25部。其中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歌》获1994年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浙江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 夏真告诉记者,当年获奖的中篇小说《黑冰》其实是节选自她的长篇小说《残酷的罗曼史》。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残酷的罗曼史》受到了读者们的热捧。 上世纪90年代,夏真在晚报副刊上刊发了多篇散文作品,几年后,夏真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字台边的黑猫》出版,里面大部分文章都是在晚报上发表过的。 “或许是受父母工作的影响,我的大儿子从小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15岁时,他创作了人生中第一部微型小说《盲》,发表在了晚报上。”在夏真的记忆里,得知小说发表的消息后,儿子高兴得一脚将鞋子踢到了天花板上。 总结起自己与晚报的缘分,夏真笑着说:“我与《宁波晚报》缘分匪浅,她就像我的‘初恋’,影响了我们家两代人。” 记者 潘苗 朱立奇 记者 桂晓燕 “用专业和态度,打造晚报舆论监督特色” 《如此健身岂能康复 蓓特福健身康复中心竟有卖淫嫖娼勾当》,这是刊登在《宁波晚报》创刊号的一篇舆论监督报道。时任宁波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的桂晓燕,在创刊之初一直在采访、撰写和编辑大量的舆论监督报道。她和她的同事们,坚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专业和态度,打造了《宁波晚报》舆论监督特色,也为《宁波晚报》树立了公信力。 早在《宁波晚报》正式创刊前的试刊期间,晚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就已有了很大的影响力。1994年11月18日,是《宁波晚报》试刊第二期,桂晓燕以宁波晚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的身份,撰写了《开刀接错肠 病家哭断肠 傅云海险被“马大哈”医生送命》 一稿,揭露了当时深圳市南山区医院一起全国罕见的医疗事故——因为医生的不负责任,在深圳打工的奉化人傅云海差点客死异乡。报道一经刊发,便引起巨大反响,稿件也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 11月28日第三期试刊、 12月16日第四期试刊,桂晓燕又与同事合作,相继推出了傅云海事件的后续报道。最终,医院代表专程赶到宁波,向傅云海致歉并表示愿意赔偿,同时该院成立了医德医风领导小组,相关责任人被撤职并被严重警告。傅云海也在本地医院得到进一步治疗,逐渐康复。 5年后,在《宁波晚报》创刊五周年之际,桂晓燕还前往奉化山区重访傅云海,当时傅云海身体已康复,成家立业,孩子已上幼儿园。 记者 丁晓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