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92岁的幸存者陆雪芳(左)与张克勖相拥而泣。 记者 胡龙召 摄 |
|
1956年10月29日,沉睡海底8年的“江亚轮”被打捞出水,修复后航行于上海至武汉的长江水道。后改名为“东方红8号”,1983年退役。后被辗转卖到温州,2000年7月毁于一场大火。图为“东方红8号”起火时情景。 |
迟到的真相 连载《江亚轮惨案》 1996年,蔡康从余姚文联调入宁波晚报,后来成为贺圣思之后第二任副刊部主任。1998年,另一个重磅选题在蔡康脑海中成形,那就是《江亚轮惨案》。 1948年12月3日下午,一艘满载着三四千名旅客的客货轮“江亚轮”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出发,驶向目的地宁波。出发后两个小时,伴随一声剧烈的爆炸,江亚轮在海上迅速沉没,死难者2300余人。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命微如蝼蚁。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死去,没有人知道如何索赔。因为事故发生在特殊时期,没有留下完整的记录,也没有人查清事故的真正原因,甚至没有一份完整的死难者名单。 “英国的泰坦尼克号海难,1500余人罹难,详细研究这件事情的专著有50多本,电影也拍了4部。而发生在中国的这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海难,快半个世纪过去了,竟连一部完整叙述事件的专著都没有。”蔡康说,“这次事故的罹难者百分之八十是宁波人,作为宁波的媒体人,有责任对此作深入的挖掘和反映。” 于是,蔡康开始着手资料的搜集。经多方打听,蔡康辗转得知,江亚轮的幸存者常在宁波中山公园聚会,其中一位家住江北区西草马路。凭着这样一个模糊的地址,蔡康找到了这位名叫戴仁根的老人,并经由他陆续找到了十几位幸存者。 1998年夏天,《江亚轮惨案》在报纸开始连载,引起了读者巨大的反响。1998年12月1日,宁波晚报特地联系了一艘轮船,搭载22位江亚轮幸存者及其亲属,到出事海域祭奠亡魂。大海呜咽,汽笛长鸣,迟到了半个世纪的葬仪令老人们悲欣交集。 此后10年,每年的12月初,宁波晚报都会组织一次江亚轮幸存者聚会,悼念逝去的生命,探寻沉船真相,企盼悲剧不再重演。幸存者们也在一起交流,劫后余生、经历过生死的他们大都乐观豁达,惜福长寿。 2001年,江亚轮最后的遗物——铜芯木质舵盘被捐赠入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2003年,曾经救下江亚轮上453条生命的头号功臣船“金源利”船主张翰庭之子张克劬先生参加聚会;2004年,张克劬先生的两个弟弟张克勋、张克勖也到场与幸存者会面…… 随着时间流逝,年届高龄的老人亦陆续离世。2019年,江亚轮幸存者中年龄最小者之一(惨案发生时才6岁),家住奉化的张善良老人辞世。“去世前,他女儿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老人有一个愿望,说很想见我一面。于是,我立马就赶了过去。”蔡康说,有多位老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许多事情都记不起来了,唯独记得每年12月的聚会,叮嘱他们的子女“到时一定要提醒我呀,我要去参加晚报的聚会”。 2006年,《江亚轮惨案》一书出版,书的最后附有已知最全的江亚轮脱险乘客、船员名单,罹难者和失踪者名单,一个个名字都是蔡康从当年的《申报》、旅沪同乡会编印的死难者名单等众多资料中录出。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