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聊聊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高气爽相伴

本周多是好天气

眼下是斑茅的盛花期。斑茅花在阳光下散发出柔和的金属光泽。林海伦 摄

    今年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属于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季节开始从秋天向冬天转变。

    在这一周(10月24日-30日),虽然冷空气频繁出没,但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影响比较有限。陪伴我们的,多是秋高气爽的天气。

    “力不从心”的霜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寒”意。

    不过,“寒”意在这个霜降,有些“力不从心”。

    中央气象台在10月23日发布的中期预报里说,未来10天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

    具体到宁波,本周(10月24日-30日)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总体平稳。

    其中,最高气温预计稳定在20℃-23℃;最低气温将在13℃-16℃间来回“蹦跶”。

    午后暖融融、早晚冷飕飕,这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市气温的一个特点,而这也是霜降节气比较显著的一个天气特点。

    还是那句老套的话:早出晚归记得注意保暖。

    霜降≠降霜

    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

    特别是秋天晴朗的月夜,没有云层覆盖,地表散热快,温度骤然下降,靠近地面的水汽会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霜花。

    这种近地面形成的霜,会让一些作物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巴巴;也会让萝卜、青菜等蔬菜变得软糯可口。

    霜降不等于降霜,不仅体现在霜“降”的方式上,还体现在霜“降”的时间上。

    眼下这个时节,有望看到“冻凝成霜”景象的,限于黄河流域。身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我们,恐怕还要再等上一个月到一个半月。

    且看眼下的天气和气温,别说“冻凝成霜”,就连“气肃而凝”,都还要再等一等。更别说吃到软糯、香甜的青菜、萝卜了。

    “宁人等粥,毋粥等人”

    最近这段时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喝多少水,无论涂多少次润唇膏,似乎都很难完全消除唇齿间的干燥感。

    这个霜降,由于冷空气的“拉胯”,在天气、气候上表现不突出,但在“秋燥”上的表现,不输分毫。

    除了多喝水,大家在平时还可以多吃些梨、石榴、荸荠、萝卜、香蕉、银耳等能生津润燥、宣肺止咳的时令食物。

    还有就是喝粥。特别是像10月24日、10月25日这种最低气温在15℃以下,略带清冷的早晨,喝碗热气腾腾的粥再出门,整个人都会感觉特别熨帖。

    粥,是要慢慢熬出来的。正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的,“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见水不见米,则太稀;见米不见水,则太厚,都算不上一碗好粥,因此也就有了“宁人等粥,毋粥等人”的说法。

    熬粥的另一份讲究,则体现在配料上。袁格写道,“为鸭粥者,入以荤腥;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若“不得已”,一定要在粥里加些食材,“则夏用绿豆,冬用黍米,以五谷入五谷,尚属不妨。”

    “寒衣节”的“暖”

    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意思是豺狼在霜降节气来时捕捉猎物跟平时有所不同,会将捕获的猎物铺在地上,祭天报本。这就像人们在粮食丰收后,会先拿新粮来祭祀天地、祖先,以示回报,同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从秋天到冬天的仪式感,霜降完成了“告别秋天”这一部分,至于“迎接冬天”这一部分,在过去则由“寒衣节”来完成。

    10月25日,农历十月初一,也就是“寒衣节”。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朝,《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进入农历九月,天气转凉,人们开始准备过冬的衣物。

    一直到宋朝,人们感觉“九月授衣”为时过早,才将这一习俗移至十月。

    相比霜降,如今已经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寒衣节”,更多寄托了人们淳朴而真诚的情感,就像宋朝朱敦儒在《十二时·忆少年》中写“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有什么比在日渐萧瑟的日子,感受到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更让人温暖的?记者 石承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