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护力量、硬件设施、响应机制
“严丝合缝”
命悬一线的车祸患者
“死里逃生”

    

    “患者刚刚发生车祸,目前全身多处疼痛,伴胸闷,左侧胸痛,开始出现意识不清。马上为她进行紧急不配型输血和液体复苏。同时为患者做好初步固定,并立即准备为她进行全身CT检查……”

    近日,当50多岁的徐英(化名)遭遇车祸被火速送到宁波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急诊中心时,急诊中心创伤外科主任任甜甜已经和同事们把一切急救事项安排妥当,为命悬一线的徐英抢回了生机。

    “再慢一点就糟了”

    据任甜甜介绍,徐英是在骑车通过路口时发生车祸的,当时被小汽车撞倒在地,无法行动,救护车赶到现场时,她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症状。

    “在她被抬上了救护车后,我们马上通过急诊中心的120联动调度屏了解到她的基本信息、生命体征、病情记录以及车辆到达的预估时间等。随后,我们根据这些信息,很快为她制定了初步的抢救方案,只要她一送到,马上就能进入抢救工作。”

    任甜甜告诉记者,在患者被送往急诊中心的路上,医护人员已经提前为她挂好了号,在等待血液化验结果的过程中,通过为患者进行紧急不配型输血以及合理使用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血氧、血压等生命体征。

    “这位车祸患者被推进抢救室时,血压已远远低于正常值,而我们在5分钟内就让她输上了血,补上了液,血压和血氧都慢慢有了回升。”任甜甜说。

    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医护人员开始为患者进行全身CT检查,而急诊CT室就在抢救室旁,5秒钟可达。“很多医院的抢救室和CT室隔得很远,甚至不在一层楼或一栋楼里,进进出出,上上下下,少则耽误几分钟,多则耽误十几分钟,对患者的抢救非常不利。所以针对这个痛点,我们院区专门进行了布局的优化设计。”

    除了急诊CT室,DSA室(介入室)、急诊B超室也都和抢救室、复苏室等位于同一区域。事实证明,这样的布局非常高效,仅仅几分钟的时间里,医护人员就为徐英完成了全身CT检查,并很快得出了“胸主动脉破裂、骨盆骨折”的诊断结果,随即迅速将她送入DSA室进行手术治疗。

    经过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邬红宇和齐砚庆的全力抢救,半小时后,徐英的胸主动脉裂口终于被堵住,创伤外科司全明副主任医师紧接着完成了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手术,患者无需转运,抢救团队在短短不到一小时内完成了两台急诊手术。得知她赢下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守候在手术室外的家属都非常激动,不停向医生道谢。

    “胸主动脉破裂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很多患者之所以没抢救过来,基本都是因为时间不够,其中也包括被各种流程耽误。这次这位患者能从生死边缘回来,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要是抢救流程再慢一点就糟了。”任甜甜说。

    急救需要“技治”,更需要机制

    从徐英的抢救过程可以看出,宁波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急诊中心对危急病人的成功救治,其实是由一个个经过周全考虑的细节促成的。

    “急救需要‘技治’,更需要机制。”在宁波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急诊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要帮助命悬一线的病人抢回生机,除了要有医术高超的医生,更要有一套功能完备的急诊硬件设施以及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响应机制作为保障。

    据了解,在急诊硬件设施方面,宁波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急诊中心的硬件水平在宁波地区可谓遥遥领先。整个急诊中心总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床位有78张,并配置了一批先进的急救设备,同时还通过各种智能化设施来提升整体的诊治效率。

    任甜甜告诉记者,在团队响应机制方面,方桥院区急诊中心目前也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应对机制。“比如我们在人员配置方面,建立了常态化的预备机制,一旦遇到群发伤这样的情况,除了日常的值班人员外,还会有预备队顶上来,这样就能时刻保持人员的充足,确保是医生在等伤者,而不是伤者在等医生。”

    此外,宁波市第一医院还与宁波市急救中心合作,在方桥地区成立了宁波市120急救分站点,形成区域内急救“一张网”,降低急危重患者的致死率和伤残率。

    “未来,我们将把方桥院区急诊中心打造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急诊科室,实现院前、院中智慧连通,提前做好急救准备,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宁波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阮列敏说。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陈静娜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