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艺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邻里过逢如话我, 天涯无日不思归”

从近百篇“思乡”诗文 看王阳明的故土情怀

王阳明像

    开栏语 

    明宪宗成化八年,也就是1472年的10月31日,王阳明降生在余姚。 

    

    王阳明用超凡的毅力和智慧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提出了一套超越时代的学说——以“致良知”为主的“阳明心学”。梁启超曾言,中国一共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点明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与此同时,王阳明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文武双全人才,他波澜起伏的一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今年是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为纪念这位对东亚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先贤,我市将启动“2022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季”活动,宁波晚报·甬上也将开设专题,解读他对余姚的感情和家乡人民对他的追忆。

    思乡 王阳明的人生侧写

    在王阳明留下的文字中,“思乡”是贯穿一生的文学母题。人生的很多阶段,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乡。

    无论是童年爱棋,青年时在龙泉寺结社,还是京师宦游、贬谪龙场、征战四方,故土情结始终牵绊在他的人生羁旅。

    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王阳明故居负责人黄懿曾辑录王阳明与家乡有关诗文,约有近百篇。

    “王阳明的文字长于记述。而这些思乡的诗文,往往感情色彩特别浓烈,构成他人生的一个侧面。”黄懿在接受采访时说。

    人到中年 “天涯无日不思归”

    34岁时,王阳明遭逢人生大变,因得罪宦官刘瑾,被杖四十、下诏狱,贬谪贵州龙场,陷入人生的至暗时刻。他苍茫四望,“樽酒可怜人独远,封书空有雁飞来”。

    赴谪龙场的路上,王阳明曾与兄弟诸人在杭州北新关短暂相见。执手相看,有绝地逢生之感。“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已分天涯成死别,宁知意外得生还。”亲人面前,他提出了当时并不可能达成的愿望,“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

    好容易3年贬谪期满,王阳明离开贵州赴任江西庐陵知县。在经过湖南沅陵龙兴寺时,偶遇了慈溪故友杨名父。王阳明题诗壁上,“邻里过逢如话我,天涯无日不思归”。

    而这份想念要在1513年才得以实现。王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徐爱同舟便道归越,终于回到了阔别7年的故乡。

    这次省亲逗留半年有余,五六月间,王阳明与弟子、亲友们完成了一次著名的四明山行。“一行人从余姚出发,经梁弄,访汪巷,观白水冲瀑布,探龙溪之源,还经韩采岩,登杖锡,至雪窦寺,上千丈岩,最后从奉化买舟,经宁波返余姚。”黄懿一直想把这段游学之旅命名为“良知之路”。

    “这可以说是文献记载中唯一一次具有明确时间、地点、行程、人员、事迹、意义的王阳明教学活动,一路上,王阳明与门人、道友一路点化山水间,互相唱和,情景相生,留有完整的记录。”

    青年时期 “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

    清人褚人获的笔记小说集《坚瓠集》中录有一首《象棋诗》,传为阳明少时所作,也是已知他最早的诗篇。“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波流。炮声一响天地震,君象心头为人揪”。

    阳明出生地与龙泉山相近,山下龙泉寺为当地名胜,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少年时也曾在那里寄宿学习。

    1493年,21岁的王阳明会试不第回到余姚,在龙泉寺和朋友们结社,常在一起联诗。龙泉寺面朝姚江,山水形胜激发了王阳明强烈的诗兴。一个秋日雨后,他自豪地写下“乡里正须吾辈在,湖山不负此公来”,何等意气风发。

    家门口的龙泉山在王阳明心中有着特殊的象征。1505年,33岁的王阳明在京师任职兵部,首倡身心之学,世人却认为他立异好名,学说不被重视。王阳明在孤独中写下《忆龙泉山》《忆诸弟》《寄舅》三诗。“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生命中首次出现了隐逸之思。

    龙泉山寄托着他的少年心性。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封王阳明1518年在赣州写下的家信《与诸弟书》。当时,王阳明刚递交辞职信,想到回姚的可能,他兴奋地嘱咐在姚诸弟,“为我扫松阴之石,开竹下之径,俟我于舜江之浒,且告绝顶诸老衲,龙泉山主来矣”。“可以看出他很生动的一面。”黄懿说。

    晚年乡情 “萧萧总是故园声”

    相对安稳的生活持续不久。1516年,44岁的王阳明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江西的南安、赣州,福建的汀州、漳州,都是明武宗时期匪患四伏且猖獗的特殊地区,王阳明四处平乱,戎马倥偬。

    一路收获事功的同时,病痛缠身的王阳明也在一路失去。1517年,与他有着手足之情的妹夫徐爱英年早逝,是“人世之至酷极烈所不忍言者”。1519年,关怀他的祖母岑太夫人病逝,王阳明反复向朝廷上书希望回家奔丧都不被允准。《乞便道省葬疏》《二乞便道省葬疏》《四乞省葬疏》,留下的奏疏字字惊心,急迫的心情历历可见。某日,他深夜独坐,写“独夜残灯梦未成,萧萧总是故园声”。远方,有他回不去的故土家园。

    人生的最后十年,王阳明与家乡有关的文字不少都是祭文。他怀念一个个长辈的老去,祷于墓前。剩下的文章,大都写给父亲、学生和继子。王阳明44岁依然无子,父亲王华做主将三弟王兖之子王守信的第五子正宪过继给王阳明,时年8岁。王阳明很关心这个孩子的成长,为他指点学业方向,舐犊之情,尽在纸上。

    在黄懿看来,王阳明留给余姚最重要的文字是《中天阁勉诸生》。1525年秋天,在学界已有较高声名的王阳明应家乡学子邀请,参加了一场盛大的中天阁讲学。中天阁位于余姚龙泉山南坡,绿荫环抱,环境宜人。这篇300余字的文章中,王阳明于治学之道提了很多恳切的想法。他说,我希望你们“勿以予之去留为聚散,或五六日、八九日,虽有俗事相妨,亦须破冗一会于此”,互相督促砥砺,“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世利纷华之染日远日疏”。

    王阳明勉励学生们要勤于学业,谦虚恭敬,以诚相待,不要急于求胜,以己之长攻他人之短。“这样的治学方式,今日仍有借鉴意义”。作为全国阳明史迹保护研究联盟秘书长,黄懿正与同事孙栋苗合编一本关于中天阁变迁的书,计划11月出版。“其实每年纪念阳明先生的活动,我们都会邀请研究阳明文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也是中天阁论学精神和场景的延续。”黄懿说。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