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镇桥。 |
 |
永镇小学旧址。 |
 |
古砖瓦烧制技艺传承人周利光。 |
深秋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沿着南河桥路驾车,眼前便迎来一大片金灿灿的稻浪。村口矗立着高大的门楼,上面写着“庙后周村”,提醒我此行的目的地到了。 奉化区西坞街道庙后周村是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村。村内尚存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近年来又成功申请了古砖瓦烧制技艺、陶器制作技艺、宁波汤圆制作技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 贺艳 通讯员 段凌云 文/摄 周氏始祖可追溯到宋朝 站在村口,一眼就能看到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这就是笔架山,海拔414米,是西坞街道第三高峰。庙后周村就位于笔架山北麓,是西坞街道第一大村,有庙后周和邬花楼两个自然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近千户人家。笔架山的多股溪水汇成枫溪,河流穿过村中,最后汇入甬新河。 “老周”“小周”……在庙后周村,周姓是主姓。 据史料记载,庙后周在古时就有庙,位于枫溪西侧,人称溪西庙。庙里供奉的庙神就是唐朝咸通年间的奉化县令周逸。据传,他在任时有一年遇大旱,庄稼枯萎,田地龟裂。他心如火焚,来到笔架山下的周济潭祭神祈雨,不幸染病去世。后人感其恩德,于是建庙纪念周逸。 其实,庙后周村的周氏始祖是周樲,他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四世孙,世居苏州阊门外,后随叔父搬迁浙江萧山。叔父过世后,他带上两个未成年的堂弟来到宁波,定居于望京门外,往来于奉化桐照一带以卖鱼鲞为生。有一次,他途经笔架山的峦婆岭时偶拾一饭囊(砍柴人充饥的米饭包),后又进溪西庙小憩,看到此庙供奉的周逸及其事迹,不禁肃然起敬,也得知了这里是唐代周家的栖息之地。周樲走出溪西庙,抬头回眸笔架山,见山峰叠峦,流水潺潺,一派灵秀之地,遂决定将全家迁居于此。周氏在此地繁衍发族,村子就被称为庙后周村。后来,村子几经改名,但在1983年时仍恢复称庙后周村。 村内多古桥、古井等古迹 走进庙后周村,第一眼就能看到永镇桥,青藤爬满了桥身,显得韵味十足。这是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的拱形石桥,桥长9米,宽2.7米,高3.4米,共24级台阶。和周围的建筑比起来,永镇桥横卧在并不宽的枫溪上,显得那么小巧。曾经,它是庙后周村男女老少的必经之路,如今,它在村里的功能更多的是装饰作用。 永镇桥的东侧便是六房祠堂,棂木拱梁,玄门朱漆,为典型的清代建筑。祠堂门楼冠冕堂皇,十分气派,坐北朝南,占地726平方米,四合院式,分前后两进,左右设厢房,均为硬山造。门楼正殿前廊均施棚顶,制作考究,牛腿、雀替、梁上雕刻丰富细腻。 参观完六房祠堂,沿枫溪直上约百余米,即为庙后周人周永昇先生斥资建造的永镇小学旧址。大门口矗立着“周氏私立永镇学校碑记”,叙述了周永昇先生斥资建校的功德。周永昇(1891年—1967年)出身贫寒,早年父母双亡,16岁时随其舅去北京,从学徒做起,创业有成。1921年,他返乡斥资建造永镇小学,免费招收村民子弟入学,聘请名师授课,并设立奖学金,这使得永镇小学的教育质量在当时的奉化名列前茅。1924年,学校改称为乙种农业学校。1942年,日寇侵华,奉化沦陷,奉化中学分部曾迁到这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庙后周小学。1990年旧房全部拆除,改建楼房。2008年学校停办,现在是村老年活动室。采访当天,村里的几位老年人悠然自得地坐在椅子上聊天,旁边还建有村文化礼堂。 永镇小学旧址斜对面就是周永昇故居,又名为“笔峰小筑”,建于1948年,是一座二厢三合院式的房子。 庙后周村还有多口古井,如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开凿的上井头井和两只石潭、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开凿的唐家堰井等。这些古井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如今还能出水,无不在诉说庙后周村厚重的历史。 拥有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庙后周村还拥有古砖瓦烧制技艺、陶器制作技艺、宁波汤圆制作技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车前往庙后周村的一处山脚下,看到一座制作仿古砖瓦的窑厂。这家窑厂的窑主是周利光,他是宁波现今为数不多的烧制古砖瓦匠人之一,也是宁波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砖瓦烧制技艺的传承人。考古发现,奉化境内有许多古窑址,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出土的古物有陶器、瓷器、古砖等。其中,西坞街道庙后周村自古就有周氏民窑,后因时代变迁、市场需求等各种原因而倒闭。周利光的祖辈皆以烧制古砖瓦为业,他从16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烧制古砖瓦,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如今他烧制的古转弯,除用于溪口蒋氏故居、溪口雪窦寺、天一阁、普陀山等处作修复之用外,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考古还发现,庙后周村的先辈在烧制砖瓦时也烧制陶器。2017年12月,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邬花楼自然村附近,发现一个隋唐五代时期的民窑,里面是大量的陶器碎片。经鉴定,这是古人在烧窑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奉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邬彬旭,其祖父、外祖母、父母等都曾从事过陶器制作和烧窑作业,由于受地域文化和家庭的影响,其本人也自小爱上了陶艺。大学报考时,他选择了设计专业,因为陶艺最需要的是设计,包括造型、雕刻花纹和图案等。在读大学的课余时间,他就较为系统地自学了古陶器制作的理论知识,对古陶器制作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2004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走在传承陶艺的道路上。 奉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汤圆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毛美儿也是庙后周村人。毛美儿自小跟在母亲身边,有空时就帮母亲打理点心店的活,学会了一整套汤圆制作手艺。2014年,她建起了“王妈汤圆”作坊,正式成为这一名点的第四代传承人。 一个行政村拥有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属少见。因此,庙后周村人在传承上下足了功夫,村里建起了非遗体验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