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论在台前还是幕后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为手术台上的患者 守住生机

手术室中的麻醉医生。

门诊室中的麻醉医生。

    长久以来,麻醉医生一直是一个不被大众所熟悉的职业,但麻醉医生在手术中扮演的角色却至关重要,乃至被称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

    确诊主动脉夹层的老人在抢救室里突发心脏呼吸骤停,经过多学科医护团队拼尽全力,总算抢回生机;身患卵巢肿瘤又有心脏问题的女士陷入手术困局,通过医护人员多方协助、反复研讨终于顺利完成手术;大肠癌晚期伴肝转移患者,经过两次成功手术,癌症指标降到正常值,身体状态恢复良好……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像这样的生命接力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麻醉团队则在这些与“死神”的赛跑中,为手术台上的病人牢牢守住了生机。

    生命垂危的八旬老太

    何以突破“手术禁区”?

    当85岁的王老太(化名)被送到宁波市第二医院时,她的家人们已经把这里当作了最后的希望。

    王老太家住舟山,发病当天她突感胸部剧痛,眼睛看不清东西,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后,确诊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是心外科最为凶险的危重症之一,一旦夹层破裂,患者会在顷刻间死亡。医生表示,如果患者发病后超过3天还未得到有效治疗,其死亡率将超过50%,而王老太正处于这样的危急关头。

    让当地医院倍感棘手的是,王老太不仅年纪大,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且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送到当地医院时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不到正常水平,这种情况无疑是“手术禁区”。于是王老太被上转到宁波市第二医院,在家属的再三请求下,医生很快为她实施了手术。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发现她的情况比预想的更加严重,这不仅对主刀医生是巨大挑战,对麻醉医生同样如此。

    “因为患者基础疾病多,身体又胖,而且发病时间已经很久,她的手术麻醉难度非常大。我们在给她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中,真的就像走钢丝一样,要时刻盯着监护仪,并根据监护仪数据小心翼翼地不断调整药物用量,来确保她的血压平稳。”宁波市第二医院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王瑞春副主任医师说,在9个多小时的手术中,他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大气也不敢多喘一口,在手术结束的那一刻,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如今,王老太已经出院3个多月,她的家人告诉医生,老人目前身体恢复良好,亲朋好友看到她现在的状态,无不又惊又喜。

    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患者更安心

    相比于主刀医生,麻醉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要少得多,乃至很多患者在出院时也不知道自己的麻醉医生到底长啥样。因为“出镜率”不高,麻醉医生也经常被称为“幕后英雄”。然而,这些“幕后英雄”如果一直那么“默默无闻”,也会给患者带来困扰。

    “在以往的经历中,我们发现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对麻醉的了解普遍匮乏,但他们又都很希望在手术前尽可能多地了解麻醉事项。所以,2017年我们就设立了麻醉门诊。”宁波市第二医院麻醉疼痛诊疗中心主任陈骏萍主任医师介绍,二院的麻醉门诊,也是宁波地区最早设立的麻醉门诊。

    通过麻醉门诊,麻醉医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得以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更直接、更细致的沟通。事实证明,麻醉门诊的设立,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以前有些患者会抱怨,自己在手术前根本不了解要怎样麻醉,甚至等躺到了手术台上让他们签字了才知道。自从有了麻醉门诊,他们的这些困扰基本解决了。”陈骏萍说,除了能让患者在手术前充分了解麻醉事项,麻醉门诊还能让麻醉医生提前掌握患者的更多信息,来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麻醉方案,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围手术期。

    就在前不久,一位年近九十的老太太因为股骨骨折来到宁波二院,打算进行手术治疗。当时这位老太太行动已经非常不便,还合并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对手术又颇为畏惧。为了让她能够安心接受手术,我们单独安排人员对她进行床边会诊,很快为她制定了合适的麻醉方案,最终帮她安全度过了围术期。术后家属激动地跟我说:“幸好这次能够顺利完成手术,不然老人余下的日子很可能要一直躺在病床上了。”陈骏萍回忆道。

    据了解,目前宁波市第二医院的麻醉门诊,总共有30余名医生轮流坐诊,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有10余名。门诊时间覆盖了从周一到周日的每一天,坐诊医生数量已从2017年的每日2名增加到了现在的每日4名,患者数量也从2017年的每年1.9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年3万余人,并实现了择期手术患者的全覆盖。

    科研不停步,潜心PND研究十余载

    陈骏萍主任告诉记者,宁波二院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目前共有7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有将近1/3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还肩负着相关科研任务。针对PND(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是麻醉团队已专注了十多年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高龄患者在围术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要比其他年龄段的患者高得多。具体可出现谵妄、不认识家人、迟钝、痴呆、狂躁甚至打人等情况。”陈骏萍介绍,根据以往的研究,如果高龄患者实施的是创伤大的手术,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为了探究高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干预手段,十多年来,宁波二院麻醉团队与上海瑞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携手,围绕临床、基础两个层面,从小白鼠建模一步一步深化课题研究。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一个应用,这个应用里有各种测试。比如让你记住12张图片,然后根据记忆依次从12组图片中选出这12张图片,看你的准确率有多高;又如给你25个无序排列的数字,让你从小到大依次点击这些数字,看你需要多久。”在宁波二院麻醉疼痛中心,孟波副主任医师向记者展示了他负责的研发项目。他告诉记者,这些测试都是结合了专业量表演化而来,可以用来检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目前,这个小程序正在测试完善中,或许不久后就能正式上线应用。

    据了解,自围绕“认知”开展研究以来,宁波二院麻醉团队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团队完成的《高龄患者术后疼痛和认知功能障碍中枢机制、临床干预及推广》项目还获得了2019年度的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医、教、研的深度融合发展,目标是把我们的麻醉疼痛诊疗中心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麻醉疼痛诊疗中心,为更多患者带去福音。”陈骏萍说。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谢瑜硕 郑轲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