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静静 小说《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艾玛的故事。艾玛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这种婚外恋的风流韵事,在法国文学史上不乏先例。福楼拜怎么超越别人呢?前人写的都是浪漫主义的才子佳人,福楼拜写的却是现实主义的庸人与浪漫主义的怨妇。 艾玛是农夫女儿,在修道院里接受过教育,在那里她学过刺绣、弹钢琴,也阅读了浪漫主义小说。福楼拜在描写浪漫主义人物个性时,他的语言也会带上浪漫主义的色彩。如第一部分第六章回忆艾玛在修道院的生活: 她头几回多么爱听这些反映天长地久、此恨绵绵的浪漫主义的悲叹哀鸣啊!……过惯了平静的日子,她反倒喜欢多事之秋。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 包法利治好了她父亲的病,艾玛便嫁给了他。她深信自己得到了不可思议的爱情。艾玛别出心裁,在半夜举行火炬婚礼,充分体现了她的浪漫情怀。她满怀憧憬嫁给包法利,但丈夫的谈吐像人行道一样呆板,见解庸俗,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自己的内心回应。包法利表达的方式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缺乏激情与浪漫。艾玛无法忍受平静如死水微澜的生活,转而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爱情,一种现在还没得到过的爱情。她先后有了两个情人,那就是莱昂与罗多夫。为了营造那种她向往中的浪漫的贵族男女生活,她欠下了巨额债务。丈夫无能,情人撇清,债务紧逼,艾玛最后吞食砒霜自尽。 艾玛浪漫激情,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所有这一切都令她感到烦躁、抑郁与痛苦。因此,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虚幻的想象上。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取材于现实。夏尔·包法利的原型是鲁昂医院医生欧解·德拉玛,艾玛原型是农家女德尔芬·库蒂丽叶,偷情的后者在1848年服毒自尽。19世纪4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在西欧确立的时期,法国的资产阶级也在“七月革命”后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且伴随工业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农业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小说正是刻画了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社会转型时期,高速运转,人性的转变跟不上时代脚步,就会被强大的离心力抛出疾行的轨道从而瞬间扭曲。文学是人学,《包法利夫人》的人物现象符合这一尺码。 初读小说,笔者感受时代洪流对于人性制约的共性。那么,除此之外,小说文本有没有自己的特质显现浪漫与现实落差下的人性弱点呢?这是笔者在深读小说时想要玩味的。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婚姻解体,也常常是出自夫妻双方的罅隙。包法利自小父爱缺席,从职业的选择到第一任妻子的确定,他都唯母命是从。在第一段婚姻里,他对寡妇妻子唯妻命是听。与包法利的境遇相对应,艾玛也母亲早逝。缺少父爱的“妈宝男”,懦弱的“妻管严”丈夫,可以想见包法利的不思进取、懦弱以及缺乏果断的主见。因此面对第二任妻子艾玛,包法利只会一味地讨好与迎合,对于妻子偷情的迹象与过度消费未能防微杜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缺失少母爱的艾玛,她在挑选丈夫以及经营婚姻的时候,一方面缺失少女时代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自小以来因母爱的缺失所带来的无安全感以及没法沉静心境的不安分,可能也是导致她不断偷情的原因。《包法利夫人》前面部分写道,艾玛选择结婚是因为包法利治好了父亲的病,可是感恩一定要以身相许吗?感恩与爱情是两个概念,艾玛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可见这位女一号在美丽的容颜背后被情绪与冲动所掌控的非理性。 鲁迅先生说过,无限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优秀的小说文本一定是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的。《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福楼拜曾经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其实读了这本小说,可能您也会觉得“包法利夫人”像面对山谷的一声呐喊,自己是能听到来自生命的回音的。想突破平庸追求自由、美好时,欲望把控常常会失度的。这样的时刻,谁又不曾经历过呢? 不仅是我们一般的读者,可能不少作家也受到这部小说的深远影响。阅读19世纪90年代法国作者莫泊桑的《项链》,豁然发现前期虚荣心害死人的马蒂尔德与艾玛如出一辙。阅读20世纪初英国作家毛姆的《面纱》,蓦然觉得是《包法利夫人》的2.0版再现。死了很容易,活着才是勇气。与《包法利夫人》结局里福楼拜安排男女主人公双双去世、把天聊死的极端处理不同,后两部小说的情节上作了进一步延宕,那就是关于背叛忠诚之后,如何惩戒与救赎。这样的处理不仅跟《包法利夫人》小说的文本有勾连与观照,而且简直是站在福楼拜的肩膀上再一次起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