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2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匠人的海丝之路”暨《宁波风物志》第一季上线首发及第二季启动仪式在宁波博物馆举行。 宁波市有关领导及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知名纪录片导演萧寒和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进行线上线下主旨讲述,两位文化名人关注如何挖掘好海丝素材,讲述好匠人故事,并聚焦大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匠人敬业、精益、专注精神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 导演萧寒介绍,在拍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期间,摄制组发现故宫的很多藏品和文物都和海丝之路相关,涉及面很广,主要集中在一些器具和文化产品,比如陶瓷、书画、图书、玉器、金银器、钟表、家具等。这些文物来源有贡使和外国传教士的礼品,也有宫廷采购定购、仿造的舶来之作。 萧寒说:“除了物还有人。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中国顶级的匠人,都是默默无闻藏在背后。比如文物修复师,他们身怀绝技、妙手回春,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钱文忠教授在演讲中梳理了“海丝”的背景,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也叫“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丝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就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他认为,“中国的匠人精神比较注重的就是传承,技艺都需要传承,其次是创新。海丝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还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传播之路,是工匠造物文化发展的集中脉络。小到一块玉佩,大到一座寺庙,其实都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个实际承载,放到现在,就是让我们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把海丝文化和工匠精神具象到现在的经济贸易、制造业、文化输出上。” 主旨演讲后,与会嘉宾和主创团队共同见证了微纪录片《宁波风物志》第一季上线首发并观看第一集《透骨之鲜》及第二季启动仪式。 《宁波风物志》微纪录片第一季由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带领国内头部美食纪录片团队历时7个月打造,采用更受年轻受众喜欢、易于新媒体平台传播的5分钟-8分钟短视频形式,分为透骨之鲜、姚江米道、湖光山色、灵魂调味4个主题,将于11月19日至22日,在小红书、B站“宁波风物志”平台上线播出。记者 马涛 通讯员 张蔚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