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行堂前祥云托日石鼓。 |
 |
村口一景。 |
 |
下水西村老街。 |
□赵淑萍/文 史理庭/摄 东钱湖下水,古时称“雅水”。它处于五山三溪相汇之处。村外围有黄泥头山、蝴蝶山、凤凰山、长乐园山、草蓬山。发源于福泉山的下水溪、南岙溪、大慈溪三溪相融,形成一水湿地,即“下水滩”。滩外,就是东钱湖最大之湖湾朴树湾。溪水如带,清澈见底,最后注入浩渺钱湖。 “一径崎岖通下水,风物人情更淳美。两椽茅屋何萧然,即是吾庐靠山起。”南宋丞相史浩在《东湖游山》中写到了下水。史浩故里,就是今下水西村。 从村子西首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朱红色的墙围住的一座庙。这庙叫做忠应庙,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为纪念北宋名臣王安石而建,因而又叫做王安石庙。在下水甚至东钱湖的多个地方都有王荆公的祠庙。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26岁的王安石填了射阕状,来鄞县当县令。在鄞主政期间,他浚治了东钱湖。他指令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碶闸、陂塘,筑七堰九塘。全面整治后的东钱湖,“七乡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宁波老话“儿子要亲生,田要买东乡”,这“东乡”就是指东钱湖流域,因为有东钱湖供水,旱涝无虞,岁丰年稔。三年任满,王安石离开了鄞县,从此再也没回来过。鄞县的老百姓给他造了生祠,很多堤、塘、岭、阁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千年间,经纶阁、实圣庙、福应庙、灵佑庙、遗爱庙、崇法寺、广利寺等建筑,包括这忠应庙,都与他有关。 忠应庙,意谓忠臣有好的报应。忠应庙为五开间四合院式硬山造建筑,由门楼、戏台、天井、大殿、厢楼等组成,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古色古香。庙门口一方平地,矗立着一对稻桶式旗杆。 戏台非常精致,顶部为朱漆花栱八角攒顶,八组逐渐收缩的叠栱,集结于藻井中心。藻井的四周又围着精巧的横直相连的卷棚。戏台的屋顶为歇山翘角,檐下有精巧的纱帽翼小斗拱和镂雕花板承托,檐柱雕一对倒挂狮。但是最有看头的是戏台的雕花阑干,称为“一根藤”,弯弯曲曲的花纹原来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这正体现了雕刻艺人的匠心巧思。刻在戏台上的对联,颇耐人寻味:看了戏便知八股文章开承转合,听其音可察四书题句虚实重轻。戏台题额为“鱼听台”,说的是丝竹管弦,曲调婉转,不仅人听得如痴如醉,连东钱湖里的鱼都跳出水面来听了。 庙内,有王安石泥彩座像,左手抚须,右手执卷,端庄安详。像两旁边厅陈列“王安石在鄞史迹展”,分“荆公年谱”“治鄞方略”“重修东湖”“兴学教化”“咏鄞风采”“丰碑永存”“湖区新貌”等7个部分。据地方文史专家陈万丰的回忆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古庙修复时,百姓以为里面是供“菩萨”,不少老太烧香点烛,膜拜祈祷。当时主持修复的干部耐心劝说:“王安石是‘人’不是‘神’,我们等庙全部修好,要建王安石纪念馆。” 进了村,便看到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水清澈,水草、游鱼、细石历历可见,溪旁大树参天,苍翠蓊郁,一下子就感到了苍苍古意和灵秀之气。溪上有数座小桥。其中有一座为“德行桥”,桥高3米,宽1.7米,长11米,桥面用两块长条石板搁在块石相叠的桥墩上,不太起眼,但它是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建造的。德行桥往南50米,就看到一块醒目的石碑:南宋宰相史浩故里,背后刻着《史浩碑记》。其后就是史氏宗祠 “八行堂”。 祠堂门口有一祥云托日石鼓,造型古朴雅致,是一件南宋时期的文物。一块牌匾挂在厅堂之上,“八行堂”三字遒劲有力,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建筑应是清末民初重建,为五开间二厢房,南段是一倒厅,中间为天井。旧时大年初一,史氏家族就在祠堂祭祀列祖列宗。里面墙上是史氏祖宗的画像,当中原只有叶氏太君的塑像,后又增添了其夫史简的塑像。据说,在这个祠堂内,已经多次举行过大规模祭祀。尤其是2013年,恰恰是叶太君诞辰980周年。上千名海内外史家后人齐聚下水祠堂,举行叶氏太君坐像的落成大典。 漫步村中,历史久远的石板、条石以及擂鼓石的残件随处可见。有些颓败的老屋屋檐上,依稀可见昔日精美的雕塑,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在这里,时光似乎放慢了脚步,一切都那么悠闲安谧。弄堂里偶尔跑出一条小狗,也是那样温顺。而那沧桑老屋边的藤蔓和树,绿意盎然,偶尔还点缀着几朵清秀明丽的小花,增添了无限生趣。 这一次,我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官驿河头。当年,四明史氏书写了“一门三丞相, 四世两封王”的辉煌。史浩等史氏家族的官员回乡休假时,不乏有官员、亲友或明州乡绅前来拜访。因为下水特有的地理环境,人们出行大都坐船。官驿河头,不仅是一个水陆中转埠头,也是接送京城使官、官府专吏传送文书的驿站。当年这儿还有颇具规模的石牌楼和供官员休息更衣的“接官亭”。东钱湖还流传着“七里香街脂粉香”的传说。所谓“七里香街”,是指下水曾有过一条长街,这条长街从官驿河头起,经过下水岙直到慈云岭下,街上店铺林立,多达600余家,其中不少以卖香蜡以及胭脂花粉为主,故称“香街”。史氏家族中的女眷及明州城内外的豪门贵妇都是脂粉铺的主顾。不少平民百姓、过往客商也都视“下水脂粉”为高档货,地方官也将下水脂粉作为“宫粉”向朝廷进贡。一时香风阵阵,风光旖旎。不管传说是否是真,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空荡荡的官驿河头,在南宋时人流络绎,热闹非凡,那一泓碧水沉淀了多少繁华和风流啊。近旁的下水湿地公园,倒是有弯弯小桥栈道,浩浩芦苇荻花。如果昔日情景可以再现,那分明就是一帧下水的“清明上河图”,不由让人产生几许期盼几许缅想。 在下水,最难让人抵挡的是舌尖上的诱惑。村头,一溜儿的 “土菜馆”、“农家菜”。在饭店里,有“青鱼划水”“钱湖之吻(螺蛳)”“浪里白条”“盐水湖虾”这正宗的钱湖四宝。路边有卖手工麻糍、木莲冻、芋艿的摊。手工麻糍是现场做的,青绿色,撒上松花,又软又糯,甜味适中,透着一股野艾的清香,是旧日的乡村味道。 青山、绿水、宋韵、舌尖上的甘美,这浩渺的东钱湖,还有多少明珠般的村落、梦一般的秘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