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泽(左)和小区居民交流。 记者 刘波 摄 |
11月26日,海曙区南门街道郎官社区社工姚泽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张图,还配上了这样一段话:有时候被埋怨,有时候也会被误解,但更多时候是暖心。那张图是微信页面截图,有人发送了一段视频给她。“这个阿姨是位高龄独居老人,平时很‘高冷’,但那天发了条搞笑视频给我,让我倍感温暖。”姚泽说。 37岁的姚泽之前从安徽远嫁来到宁波,4年前开始成为郎官社区的社工。“这个社区老年人特别多,对他们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看着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一样。想到远在安徽的父母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我就会很安心也很开心。” 用真情融化“高冷”老人 姚泽微所说的这个阿姨是高龄独居老人,很有文化,平时喜欢练练书法看看报纸,但不太跟人交流。姚泽刚到社区的时候,特意上门到分管片区的每户居民家里报到,老人对她也是爱搭不理的,甚至很防备。但姚泽没有怨言,遇到老人总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有时候也会上门去宣传防疫、垃圾分类、平安等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例外,老人都只是礼貌地回应。 后来慢慢熟悉了,老人开始跟姚泽有了交流。有一次,姚泽路过苍松路的一家快餐店,看到老人在独自用餐,形单影只的身影让她莫名心疼,于是就主动走上去打招呼,老人当时很诧异,随后认出是姚泽后就很开心地攀谈。“当时我明显感觉她对我的防备卸下了,看到她愣了一下,由吃惊到惊喜的表情,我感觉自己融化了挡在我们之间的一块无形的冰。” 自那以后,姚泽还跟老人加了微信,老人时常会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当下的时政热点,也会向她咨询了解一些事情,姚泽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11月26日,老人发来的是一个有趣的视频。一个严肃的老太太发来这么有意思的视频,这让姚泽激动不已。 “她还在微信里告诉我,看到最近我的朋友圈状态一直在忙,她的用心是想让我在累的时候可以放松一下。”姚泽说,“这真的很惊喜,你都不知道居民们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温暖你。”她很享受这样的“温暖”,这些老人已经不再把她当成工作人员,而是自己的晚辈。 那社区里的老人对待姚泽有多好呢?郎官社区党委书记阮维芳举了一个例子。社区有一位老人非常固执,在家门口乱搭建种菜,谁上门说都听不进去。“小姚去做工作,他终于点头了,说是看在小姚的面子上,你们就把菜地恢复成绿地吧。” 后来,老人还在小姚的引导下,主动认领改造后的绿地,义务维护改造后的小景观;小景观里有绿植缺失,他还主动补种。 居民习惯了有事就找她 居民郑春晓是姚泽所在党支部的书记。说起姚泽,她满口称赞:“社区工作包罗万象,居民的大小事情都要管起来。说实话,小姚的细心和耐心解开了很多社区里的‘结’。” 郑春晓所住楼道的旁边有两户住楼上楼下的邻居,多年来一直有纠纷。因为是20多年的老房子,楼板是预制空心板,隔音效果非常差。楼下的居民甚至半夜11点多报警,称楼上居民家的孩子发出噪音吵得他们无法入睡。 因此,每次两家人遇到就像仇人见面,即便是在调解的时候也是无休无止地争吵。姚泽了解情况后,不厌其烦劝解双方,电话里、微信上、上门走访。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还邀请楼道小组长、调解室调解员协同。 她每次调解,双方情绪都能得到缓解。记不清多少次上门后,两家人的关系慢慢解冻了。最后,楼下客气地买了硅胶的桌脚软垫送给楼上邻居;楼上把拖鞋换成软底的,还主动在家里铺上了榻榻米软垫。“今年,楼上居民约定两个孩子晚上9点前就上床睡觉,还主动买了水果去看望楼下居民呢。” 现在,居民都习惯了有事找姚泽。在居民微信群里,每天都有人@姚泽,她也总是耐心地解答。“她对居民真的好,从来都是笑脸相迎,委屈牢骚自己消化。有时候很晚了,还在微信群里回复居民。也因为她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社区服务上,对自己和家里人就难免忽略了一些。”郑春晓说。 带着急救药上一线 另一名党员居民方珠联也非常认同郑春晓的话,她心疼地说,有一次社区附近出现疫情,姚泽竟然瞒着大家,带着急救药物坚持在社区一线抗疫。 原来,那段时间姚泽的急性荨麻疹发作,到医院打了几针后以为没事了。没想到就在社区附近出现疫情前夕,她再次因为荨麻疹发作到医院急诊还进了抢救室。“她后来说,当时从头到脖子到四肢,浑身发麻,胸闷,还喘不上气。”等姚泽缓过气来就从急救室出来了,还戴着输氧管。 回家休息了两天,她也闲不住,和其他社工一起打流调电话。其间又逢疫情,姚泽毅然回到了岗位。“医生听说她还要坚持抗疫,只能给她开了3包急救药。她就把一包放在了包里,另外两包分别放在家里和办公室。”方珠联还有点后怕地说,幸亏这些急救药没用上啊。 对此,姚泽却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每逢疫情,每个人都在默默地负重前行,我要是缺位了,就势必要其他同事来扛。” 其实,对姚泽来说,社工是工作,也是她的理想。在进社区工作之前,因为孩子身体不好,姚泽有段时间待在家里看孩子。有一次,听说一家慈善基金会正在寻找志愿者线上结对贫困大学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我想着在家就能做公益,何不尝试一下?” 就这样,她和贵州毕节一名女大学生在线上结对了。那名女大学生很自卑,家里兄弟姐妹很多,但长辈都重男轻女。“我通过微信、QQ一直劝导她,你都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大学生,马上就能进入社会,不仅自立自强,还能帮助你的家里,你在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多好啊。”姚泽说,“每周,这个小姑娘都会给我发来她一周来的困扰、进步,我也会以过来人、一个大姐姐的角度及时地回应她、开导她、陪伴她。” 一年多后,女孩大学毕业了,毕业前还一直感谢“姐姐”的开导。“她说,她就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了,很多事她都会放下。”从那以后,姚泽就一直想做一些帮助别人的工作,而社工无疑是个好选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姚泽说,她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让居民满意,也能让更多人理解社工这个职业。“唯一有点内疚的就是感觉挺对不住孩子的,基本没管过,作业也都是他爸在辅导。从他二年级开始,疫情来了,逢停课或者寒暑假,就只能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有次孩子对我说,妈妈,你把你的耐心包容都给了你的居民,对我跟爸爸就没那么耐心。”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