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三个高中生
在国际核心期刊
发表论文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竺星语、顾晨旻、王艺勤。(从左到右)
学校供图

    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是高校学生都很难做到的事,宁波的三名高中生却做到了!最近,宁波中学高三学生王艺勤、顾晨旻、竺星语,在浙江大学两位博士生导师带领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取得了重大成果。他们的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工程研究杂志》)上发表,王艺勤作为队长,还因此受邀在第四届国际计算机系统与通信技术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

    算法创新,实现对电影票房预测的准确度提升

    《A movie box office revenues predi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feature processing》,是王艺勤他们的论文题目,也是她的报告题目。翻译成中文,意思为“基于人机协同特征处理的电影票房收入预测算法”。

    昨天,记者就他们的研究性学习,采访了王艺勤同学。她说,他们三人的论文能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主要是因为机器学习上的算法创新和运用创新。他们把“人在循环”引入结构预测领域,这是一种算法创新,并通过对ML(机器学习)和DL(深度学习)的综合应用,实现对电影票房预测的准确度提升,从而给发行商和投资商以更好的参考。“把‘人在循环’引入数据预测领域,对他人在其他领域数据预测上的研究有启发作用”。

    高中阶段能够在研究性学习中取得这样的成果,令人惊喜。对同学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队员之间相互配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方向后,我们会在导师指导下网罗各类学习资源,然后各自学习研究,定期开小组会议,讨论阶段性学习和研究成果与困惑,再接着学习……”三人团队中,顾晨旻有计算机特长,主要负责编程和预测模型的设计等,王艺勤和竺星语主要负责寻找佐证、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叙述等。经历过这样的研究,同学们对自己的特长和未来的方向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顾晨旻就有意向往计算机、机器算法等领域深入,王艺勤则对传播学更感兴趣。

    “一生两项目”,将研究性学习做成系统工程

    宁波中学教务处陈永谱老师告诉记者,新课标要求每个中学生必须在三年内完成两个研究性项目的学习,宁波中学结合新课标要求和自身学术高中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做成了一项系统工程,即“一生两项目”。一般在高一下学期,学校会召开大会,学生可以自由组队,提出研究方向并匹配导师,然后开题、开启研究,完成1.0和2.0报告等。

    “我们的导师有三类,一类是学校的老师,一类是在科研机构或高校工作的学生家长,还有一类,引入了清华、北大、浙大等知名高等学府的博导、博士研究生等资源。”王艺勤三人团队匹配的导师,是来自浙江大学的林鑫博士和王东琪博士。

    如今,第一批研究性学习1.0和2.0阶段均已全部完成,有的团队获得了国家技术专利,有的团队在省市级科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还有的团队发表了优质论文,王艺勤三人团队的论文是其中的佼佼者。记者 王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