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07日 星期三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工程学院:

让“两山”“共富”理念 幻化富美乡村新图景

毛岙农家书屋。 通讯员供图

    在浙江宁波慈城古县城东北,美丽的毛岙村犹如一颗明珠,镶嵌于慈城古县城旅游圈内,这里是国家首批绿色村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也是浙江省最佳自然生态村、宁波市全面小康村。毛岙村三面环山,农居点不到400人,没有一家工厂,近年来却创造了年均总经济收入1853万元的成绩。

    从过去落后的山区华丽“蝶变”成富美乡村的背后,是宁波工程学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积极助力党建+深度融合、乡村特色文化有力重塑,有效解锁乡村治理新“密码”,让“两山”“共富”理念在毛岙、旭拱岙等村幻化富美乡村新图景。

    党建+引领乡村长效发展

    近年来,宁波工程学院着力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基层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多元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宁波市象山县东北部海边,有一座典型的滨海杂居村落——涂茨镇旭拱岙村。该村在宁波工程学院助力下,创新党建+模式管理办法,通过“村民说事”构筑起基层一线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的闭环乡村善治制度,通过“村官说法”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营造知法守法的法治氛围。在该村,宁波工程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党员老师驻村,全程参与乡村诚信指数2.0制度创新和未来乡村建设,通过在地式陪伴,凝聚地方政府、高校院所、行业企业、社会贤达等各领域力量,积极探索以“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平台为数字沙盘、九大场景交织体系托举起的乡村新貌,构建出更加浓郁的善治人文氛围,有力提升了村庄人居环境。党员驻村干部作为高校与乡村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构筑起联手共治的良好格局,让党组织发挥作用、引领治理。

    旭拱岙村的案例,仅是宁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各村镇创新管理制度,建立争先进位绩效考评和问题及时主动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已取得积极成效。

    文化铸魂提升乡村“软实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建设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毛岙村,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创意设计等各个领域正共同赋能乡村共富,成为慈城镇生态旅游的亮点和名片。

    宁波工程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将文化建设贯穿于毛岙村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为毛岙村的建设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该院组织邀请包括驻村规划师在内的多方力量对毛岙村进行实地调研,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挖掘,提炼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表征符号,打造毛岙村独具特色的IP体系。

    在共同参与乡村的设计和建设下,毛岙村持续开展地方文化研究、乡土作品创作和红豆杉、康养、非遗文化等多元主题展览,筹划构建以康养和生态为统领谋划乡村音乐节、非遗文化节、田园丰收节等节庆赛事活动,建设集文化宣讲、艺术培训、社会实践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青少年美育场所。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充分利用毛利水库资源铺设架空栈道、浮桥等特色环湖慢行道,实现乡村旅游消费的提质扩容。

    宁波工程学院主动对接地方乡村发展需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建设之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找准定位,把专业成果写在“定点帮扶”路上,走出了一条以“校村共建,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让绿叶子变成了金票子,实现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做好深度服务与全面支撑,切实提高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吕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